古代少女為何十三四歲就要嫁人?身體都未發育成熟,父母真忍心嗎

2023-12-19     一畫書畫

原標題:古代少女為何十三四歲就要嫁人?身體都未發育成熟,父母真忍心嗎

《詩經》有一首《桃夭》向我們展示了古人婚嫁時的美好景象,表達了古人對未來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這明艷燦爛的桃花,其樂融融的場景,讓我們也感受到了當時歡樂祥和的氛圍。但若我們知道古代女子嫁人的年齡,恐怕要大吃一驚。

其實,我們不能拿今天的標準去衡量古人,古代女孩之所以嫁人早,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導致:

一,減輕娘家的家庭負擔

所以儘管他們精耕細作、辛勤勞作,也只能得到一點微薄的收成。糧食是重要的生存物資,而糧食的生產主要要靠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女孩在家中並不能提供勞力,反而單純消耗資源,所以古人希望姑娘早早嫁人,減輕自家負擔。

二,提供更多的勞動力

說白了,夫家是看中了女子的生育能力,在當時社會,女性生育的子女越多,往往在夫家的地位越高,社會評價也越高。足見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個人意願被強烈壓制,基本是當成生育工具來培養。

三,人口壽命原因

以上原因造成古人平均壽命很短。夏商時期,古人平均壽命僅為18歲,到了漢代僅為22歲,宋代為30歲,清朝時為33歲。按照這樣來看,古人的十三四歲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成年了,要像今天一樣二三十歲再結婚的話,是不具備現實基礎的。

四,是統治階級政策的原因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就規定女性身高到達一米三以後就得嫁人;漢代時曾下令女孩必須於十五歲之前嫁為人婦,否則娘家就要承受巨額的賦稅。所以,即便父母有所不舍,也必須得將女孩許配他人,否則就是違抗國家的命令。

說來說去,古代女子小小年紀便嫁人多少還是有些無奈的意味。處於封建男權社會之下的她們不過是男性的附屬品,沒有選擇婚姻和愛情的權力,也無法決定自己何時出嫁,她們只能被迫接受命運的安排。與之相比,今天的我們就幸運多了,希望每一個女性都能夠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4420a7840e9ca9ac99d646a75e15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