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個「在垃圾桶撿飯吃」的爸爸,我頓悟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2022-10-11     窈窕媽媽

原標題:看了那個「在垃圾桶撿飯吃」的爸爸,我頓悟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一個「撿手機」視頻,被網友們罵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

雲南昆明某商場,梁先生的妻子剛買不久的3000元手機丟失。

兩人調取監控錄像後發現,手機前腳落地,後腳就被一個小女孩撿了起來。

小女孩正想呼喊失主,歸還手機。可話音未出,就被一旁的爸爸制止了,一把搶走了女兒手裡的手機。

關機,私藏口袋,一氣呵成。

此舉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大跌眼鏡。

網友們直呼,如此言傳身教,好孩子也教壞了,這樣的人,不配當爹。

在我看來,女孩拾金不昧的行為,倒是印證了這位爸爸,很可能是「只言傳,而身不教」。

比如,私底下教育孩子要誠實守信,可真正遇到事情了,卻自私自利,侵犯他人權益。

赤裸裸地「說一套,做一套」。

殊不知,如此「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毒教育。

給孩子講道理,自己卻做不到

知乎上,有人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從小,他總是就被母親教育,知識很重要,好好學習才能安身立命,不好好學習就是自取滅亡。

一開始,他打心眼兒里認同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努力上進。

可漸漸地,他發覺媽媽其實很雙標

「她天天告訴我學習很重要,但我記事的近二十年中,她從來沒有學習過,從來不去書店,也從來沒看過一本有營養的書。」

他試圖尋找答案,反問媽媽,既然學習這麼重要,你為什麼從來不學?

卻換來媽媽的惱羞成怒,關你什麼事?你自己好好學不就行了,少管別人。

在他眼裡,媽媽像是一個虛偽的撒謊者

後來,他變得有些叛逆,厭惡學習。

關係一旦少了信任的底色,難免會產生情感隔閡。

隔閡越深,孩子越是覺得,父母的教育是上下級的指令,是權威的期待,而非發自內心的愛。

孩子也會因此而焦慮不安,他們很可能會用比較過激的方式,比如叛逆、擺爛等行為,來考驗父母的愛,揭穿父母的虛假面具。

當然,父母向孩子講道理,本身是沒錯的,初衷也的確是為了孩子。

但,如果父母無法做到,甚至逃避去做,那在孩子的心裡,不就是謊言嗎?

記得有句話說,要是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別人做到,這比撒謊還要惡劣。

而且,父母的雙標,還可能起到反作用。

國慶節前,去給兒子開家長會。聽到老師跟一個女同學的媽媽反映,孩子不光挑食嚴重,還經常把飯倒進垃圾桶里。

媽媽趕忙教育女兒,不是經常跟你說嗎?不要挑食,不然長不高。

結果,孩子理直氣壯地回答,你在家不就是這樣嗎?不喜歡吃就直接扔掉,為什麼媽媽可以,我不行呢?

媽媽當場愣在原地,臉紅到耳根。我身為一個局外人,都感到了尷尬。

董宇輝說,教育的本質,不是言傳身教,而是身教言傳。

深以為然。

孩子與生俱來的,不是聽父母指揮的能力,而是模仿父母的能力。

父母的消極言行,很容易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無意識的模仿,往往會形成根深蒂固的習慣,難以改變。

其實,很多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大人。

口頭許諾,卻總是變卦

電影《四重奏》中有一句台詞,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

父母一邊給孩子希望,另一邊又親手將它熄滅,這對孩子來說,可不是一次簡單的虧欠,而是難以忘懷的心靈創傷。

綜藝《做家務的男人》,袁弘問張歆藝,如果有機會,願不願意回到過去。

張歆藝若有所思,但還是搖了搖頭。

她說自己小時候很想擁有一雙白色球鞋,媽媽一直不給買。

不過,還是架不住她的軟磨硬泡,終於鬆口,只要考到年級多少名,就買給她。

「為了那雙白鞋,我就努力努力再努力。」

終於,她考到了約定的名次。但,媽媽卻不認帳了。

時隔多年,張歆藝已為人母,可提起往事,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袁弘這才明白,為什麼妻子總是喜歡買小白鞋。

原來,這是她對自己童年缺失,以及被父母爽約的一種安慰和補償。

父母所謂的承諾,很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也或許是想幫孩子打打雞血,激勵孩子學習。

抱著「反正孩子過幾天就忘了」的心態,樂此不疲地給孩子畫著大餅,卻從不兌現。

孩子卻會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食言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有一個匿名網友說:

五年了,我依然因為考進理想大學之後父母食言,沒有給我買某系列的手機和電腦而感到痛苦。

他們可以不許諾,這樣我起碼能夠享受知足或被滿足的快樂中的一種,但是他們選擇了最噁心的方式,毀了我對他們的信任。

他現在已經有了滿足自己物質需求的能力,但在精神上,依然空虛痛苦。

他說,食言二字,不僅毀了自己,也毀了心中的父母。

因為總是說話不算話,父母已經毫無權威性可言。他既不會聽父母的意見,有了困難,也不會向他們尋求幫助。

在他眼裡,父母反而是不可信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 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排在第一位,占43.6%。

據新快報的數據統計,有將近95%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經常食言。

甚至有孩子說,寧願相信陌生人,也不願意相信父母的嘴。

父母的信任積分一旦用完,再想挽回形象,可就難上加難了。

因此,要是心中有所顧慮,就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

一邊立規矩,一邊破壞規矩

綜藝《媽媽是超人》,馬雅舒的表現一度讓網友抓狂。

因為只要女兒米婭一哭,她就會立馬放下原則底線盡力安撫,完全被孩子的情緒裹挾。

「我應該是個很好妥協的媽媽。」

可這種好妥協,對孩子成長來說,真不是好事。

米婭不想吃飯,哭一哭,媽媽立馬繳械投降;

米婭不想上幼兒園,哭一哭,媽媽差點把女兒抱回家;

米婭用腳踹人,拒不道歉,哭一哭,媽媽立馬把踢人事件拋到九霄雲外了……

她總是教育米婭,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卻連連在女兒的眼淚面前敗下陣來。

有人說,教育的騙局,就是在該立規矩的年齡,給了孩子太多的自由。

其實,更大的騙局是,父母給孩子立了規矩,卻又自己親手打破。

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說得話不必當真,他們不會狠心計較,自己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如此一來,孩子遇到困難會拒絕成長,內心也會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觀,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感受。

就像四歲時的米婭一樣。

嘴裡經常沒有實話;

總是搶弟弟的玩具,以大欺小;

幼兒園還不會自己上廁所,被學校發出「勸退通知」……

當然,父母心疼孩子,也是人之常情。

很多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往往是自己的童年過得比較苦,所以會拚命對孩子好,想把自己缺失的那份愛補償給孩子。

這時,矛盾就出現了:

父母既不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規則之下受到捆綁和束縛,又渴望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良苦用心,變得乖巧懂事。

但現實,往往兩難全。

比如,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楊麗娟」事件。

爸爸為了幫女兒追星,散盡家產,割腎賣房,跳海自殺。

最後卻換來一句,我只喜歡劉德華,任何人對我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父母一邊立規矩,一邊打破規矩,本質上是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害怕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愛。

如此一來,反而會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

一味的縱容孩子,孩子很難明白,到底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一旦孩子成長為漠視規則,缺乏同理心和敬畏心的人,將來走向社會,很可能會被撞得頭破血流。

這才是真的害了孩子。

別讓言傳大於身教

去年網絡上爆火了一段視頻。

爸爸帶著兒子去吃自助餐,孩子拿了一大把燒烤、一大盤鮑魚。

爸爸一再提醒兒子,吃多少拿多少,吃不完就是浪費食物,孩子卻說自己吃得完。

結果,趁著爸爸去洗手間的間隙,兒子趕緊把沒吃完的食物統統倒進了垃圾桶。

爸爸回來後,兒子還假惺惺的邀功,說自己已經吃完了。

爸爸一下看穿了兒子的小心思,找到了垃圾桶,又把食物又裝回盤子,吃了起來。

兒子見狀,聲淚俱下地阻止:

「爸爸你別吃了,垃圾桶的食物髒,我再也不浪費吃的了,我知道錯了。」

很多事情,父母實打實做到,比講100遍大道理還要有效。

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這不也是我們經常教導孩子的嗎?

所以,父母對孩子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說到做到。

之前看到一位媽媽發布的視頻。

畫面中,她的兒子手拿獎狀,正大搖大擺往家走,氣勢直逼兩米八,簡直是整條街最靚的仔。

原來,她答應孩子,只要期末考試能上90分,就給他買一輛單車。

一到家,媽媽立馬帶孩子上街買了單車,兌現了承諾。

網友們紛紛點贊,表示羨慕極了。

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父母,而是真實可靠的父母。

親子之間只有相互信任,孩子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父母的教育、溝通才能相對順暢、變得得心應手。

點亮右下角的六芒星吧,最後我想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樣作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是最好的教育。

畢竟,建立說服力的前提,要先有信服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227c87c818b23c9558d94f3d389c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