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會:桂林當了近千年,南寧憑啥搶走?

2022-06-13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廣西省會:桂林當了近千年,南寧憑啥搶走?

廣西,以「山清水秀」而聞名於世,「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更是作為代表廣西形象的最靚麗名片。眾多國內遊客和外國友人慕名而來。

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至於今天,提起廣西,有的人還以為廣西的省會(首府)城市是桂林。廣西第一大城市、真正的省會(首府)城市——南寧則鮮人問津。

南寧,廣西第一大城市和首府城市

當然,桂林之所以能夠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山水甲天下」,更重要的是,自宋到民國近千年時間裡,桂林一直充當廣西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角色。

直到清末民初,廣西省會的選址才圍繞著桂林和南寧產生爭議。最終在1950年,中央政府同意把廣西省會設立在南寧。1958年,廣西設立自治區,南寧成為首府。

那麼,桂林千年以來的省會地位,為何在20世紀短短一百年間動搖,並最終讓位給南寧呢?

桂林和南寧的省會之爭

一、嶺南納入華夏文明

從廣西地圖上看,桂林居廣西東北邊緣,南寧則位於更中心的位置。用現代視角來看,桂林不符合設置省會的邏輯。

桂林偏北,南寧偏中心

然而,從更大範圍的歷史和地理視角上看,桂林則比南寧更接近於古華夏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區。廣西政治中心的選擇,正是出於這個考慮。

桂林是北方進入嶺南地區的第一站

嶺南地區納入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始於秦始皇。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廣西壯、瑤、苗、侗等現代少數民族的始祖,他們分布在嶺南一帶。相比於更先進的古華夏文明,百越民族的社會仍然是半封閉狀態,鐵器和牛耕還未得到普及,農業生產落後。

南方的百越民族

秦始皇在中原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調集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

然而,秦軍的第一次進攻進展緩慢。一方面,南方氣候炎熱、叢林密布,秦軍士兵上班辛苦不說,因糧草運輸困難,下班還吃不上飯。

另一方面,百越民族憑藉著深山叢林不斷地對秦軍發動攻擊。仗打了五年,秦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回嶺北。

早在第一次進攻前,秦軍就已經開始修建靈渠以彌補後勤運輸的不足,但是靈渠還未建成。

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

公元前214年,靈渠開通,並連接了湘江和灕江。秦軍的兵員和糧草得以源源不斷從中原進入廣西。憑藉著靈渠這條重要補給線,秦軍發動第二次進攻,一年內完全統一嶺南地區。嶺南從此初步納入了華夏文明。

靈渠溝通中原和嶺南,是華夏文明進入廣西的重要通道。因此以桂林為基礎的廣西東北側成為嶺南里文明開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而越往西南部的山區,百越等土著部落越多,文化也更落後。

秦漢時期,北方士兵的留守和中原移民給桂林帶來充裕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方法。軍隊和移民沿靈渠南下,占據土地豐沃的河谷和平原地區,一路開墾,百越人被迫遷往南部和西部的山區。

嶺南地區的壯族分布比例,越往西南比例越高

西漢時期,桂林便設置始安縣,這是桂林建城的開端。而南寧因地處偏遠的西南,建制則比桂林晚了三百年,到東晉時期才置縣。

大一統的漢朝滅亡後,從南北朝到唐朝,佛教在中原地區普遍盛行。桂林作為中原華夏文化進入廣西的第一站,佛教也在桂林生根發芽。鑒真和尚和許多文人墨客遊覽桂林,同時地方官員大力開荒拓土,推動桂林的發展。

此時,桂林地區與中原文明已完成接軌並同步發展。其他地區依然是土著部族盛行,侵擾不斷。

唐初在嶺南地區設立嶺南道,治所廣州,「道」是一級行政區。唐末內憂外患不斷,於861年設立嶺南西道,治所在南寧(邕州),因為南寧「西接南蠻,深據黃洞,投兩江之獷俗,居數道之遊民」,有利於加強西南邊疆的控制和管理。

唐朝設嶺南道,治所廣州,後分為東、西兩道,南寧成嶺南西道治所

邕州成為治所是唐末內外叛亂不斷的無奈之舉,幾十年後,唐朝便滅亡。

從秦到唐一千年的歷史裡,嶺南地區是一個從落後封閉到逐漸納入華夏文明的進程。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桂林成為嶺南文化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華夏文明以桂林為據點,往嶺南周邊傳播開來,這為接下來桂林成為廣西省會奠定基礎。

二、鐵打的省會

隨著唐朝大一統的時代結束,中國迎來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趁著這一時期,西南各土著部族也蠢蠢欲動,廣西南邊的越南開始獨立建國,試圖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這為宋朝日後的西南之亂埋下伏筆。

五代十國的大分裂之後,宋朝一統中原,並在997年全國設立十五路,「路」相當於一級行政區。

嶺南地區從此正式東西分治,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是「廣西」名字的由來。

宋朝開始,廣西和廣東正式分治

宋朝初年的軍事重心放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上,對於南方控制較弱。桂林(桂州)因歷來是中原王朝控制廣西的據點,且文化發展程度高,自然是廣南西路的治所。

不過,宋朝在廣西的有效控制範圍僅在漢人分布較多的桂林地區和桂東沿江平原一帶。土著聚集的西南山區只能實行「羈縻政策」,依賴部族首領管理土著地區。

因此,桂西南地區的政治極不穩定,經常被土著部族和越南侵擾。

宋朝廣南西路示意圖,西南部分布著諸多羈縻州

1029年,西南土著部族勢力最大的首領儂全福建國稱帝,他的兒子儂志高繼位後,希望在宋朝和越南(李朝)之間建立獨立勢力。1052年,儂志高在今靖西以五千人起兵,一路向東攻陷南寧,並圍困廣州,意在征服嶺南。

宋仁宗急命狄青率軍從北方南下。狄青到達廣西後,便駐軍桂林。1053年初,狄青率軍進攻,在南寧擊敗儂志高。儂志高一路西逃,最後死於大理國。狄青則班師桂林。

1075年,越南大舉進攻宋朝,攻陷南寧。越軍正要北上進攻桂林,宋援軍已搶先到達桂林,並一路南下收復失地,攻入越南境內。越南急忙派人講和,此時宋軍瘟疫流行,雙方在1081年和解,兩國邊境無再大爭端。

1075年越南攻宋的形勢

兩次重大戰事期間,桂林的治所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桂林作為宋朝軍隊進入廣西收復失地的大本營,不僅是中原王朝聯結廣西的重要樞紐,也是中原和嶺南民族的緩衝地,進可攻,退可守。

兩次戰爭都爆發在土著部族較多的西南地區,南寧兩次淪陷,說明以南寧為中心的桂西南地區在當時的情況下並不適合成為廣西的政治中心。

戰事促進桂林的發展。留守的軍隊開墾桂林附近的山林,發展農業,並吸引大量移民種植土地。軍民還用木石400餘萬件,擴建桂林城。而南寧由於戰爭的破壞,限制了它的發展。

1279年,元朝滅亡南宋,在全國設立行省制度,廣西包括在湖廣行省。1363年(元朝滅亡的前5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這是廣西建省的開始。之後的明朝和清朝也都繼續維持了廣西省的建制。

元朝行政區劃

廣西雖在元明清時期正式成為一個省,但省的治理依然存在南北差異。

廣西西南地區延續羈縻政策,實行土司制度,依靠部族首領進行間接統治,在漢人聚集的東部和北部地區派遣官員實行直接統治。因此,廣西在元明清時期的省會都設置在桂林。

清雍正的改土歸流並沒有結束土司統治,1811年的南寧西部仍然是土司的地盤。

桂林能一直延續省會地位還體現在文化的發達程度上。明清時期,廣西的進士有一半來自桂林,穩居進士榜第一,南寧只能排到第五,因此廣西的官員也大多是桂林籍。

明清時期廣西各府的進士人數

可以看出,從秦到清,廣西的地緣結構基本保持著漢人占領沿江平原地區,而土著民族則分布在西南山區一帶。桂林作為中原王朝控制廣西和文明流入的重要通道,長期占據著廣西省會的地位。

但隨著19世紀西方殖民入侵,中國發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桂林省會的地位開始受到動搖。

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全方位地瓜分中國。1885年的中法戰爭結束後,根據《中法新約》,清政府不再是越南的宗主國,而且中國在西南修建鐵路必須與法國協商,對法國貨物減稅,這導致法國勢力進逼中國西南國門。

中法戰爭,廣西邊疆面臨威脅

在嚴峻的邊疆局勢下,清廷內部對廣西省會的選址進行爭論。

兩廣總督岑春煊(百色西林人)認為,桂林處於廣西東北的角落,因此「平時控制不便,有事更呼應不靈。」南寧則位於廣西各個州縣的交匯處,方便信息交流和加強邊疆控制。在京桂林籍官員唐景崇則反對遷移。他認為遷省會勞民傷財,也不能解決邊疆危機。

因兩方勢力衝突,省會最後並沒有遷移。但清政府將廣西提督(全省最高軍事長官)駐地遷到南寧。

岑春煊,1903年-1906年任兩廣總督

此外,隨著清末沿海和內陸口岸的開放,南寧正逐步取代桂林經濟中心的地位。

1907年,清政府照會各國公使,宣稱南寧自開商埠,外國不得設立租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將本國內河商埠對外開放。

1907年,設於南門(今中山路)外商埠河岸的辦事處

南寧位於左江、右江和邕江交匯處,航運位置優越,是廣西兩個河運中心之一(另一個是梧州)。在西南可以與法國和越南進行進出口貿易。廣東沿海的商品想要進入雲南貴州腹地,或是雲貴貨物要銷往沿海,都要中轉南寧。1909年,南寧進出口總值僅次於梧州,居全省第二。

國內商客,甚至外國商人,皆在南寧交匯。商業大省的商人,如廣東、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都紛紛在南寧設立商鋪,有銀號(行)20餘家。

因內陸貿易的萎縮,桂林不再是人們在廣西的落腳點,靈渠河道也慢慢地被淤泥堵塞。

在桂林作為省會的「千年大壽」之際,其地位發生了動搖。南寧,將很快成為新的政治中心。

廣西主要城市商店情況統計

三、省會之爭

辛亥革命後,各地省份相繼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陸榮廷(南寧武鳴人)作為廣西提督掌握廣西軍政大權。

1912年根據《廣西臨時約法》,各地需要選出議員組成廣西臨時議會,並於4月1日到桂林開會。陸榮廷有意把省會遷往自己的老家南寧,便授意龍州議員發起一個遷省會的提案。

提案通過需要得到省議員的同意,但西南地區的議員多停留在南寧而不去桂林。桂林的新舊兩派議員則為省會提案而在內部互扔茶杯,大打出手,導致議會失去法律保障。

民國軍閥割據圖

當時廣西的議員有96人。集合到南寧的有78人,他們立馬宣稱自己代表廣西民意,於4月9日在南寧成立臨時議會。桂林議員毫不示弱,在4月19日在桂林宣布成立廣西省議會

一時間,廣西省內出現兩個議會。雙方互相攻擊,事情越鬧越僵,袁世凱又無力管轄,只好「請」陸榮廷設法解決。陸榮廷的「省會遷邕(南寧),六司(辦公機關)留桂」方案得到通過。

陸榮廷,舊桂系首領

南寧在1912年10月成為廣西省會,六司也在13年全部遷往南寧。

袁世凱死後,全國陷入軍閥混戰。桂林比廣西其他地區具有文化優勢,人才和大官輩出。李宗仁白崇禧快速崛起,在1925年取代陸榮廷。兩人在1930年中原大戰中完全取得廣西軍政大權,便想著把省會遷回桂林。

但因為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是桂林人,提出遷省怕落人「自私」的口實。更重要的是,兩人在殘酷的軍閥鬥爭中意識到,廣西作為他們的基本盤,建設廣西遠比遷移省會來的實在。

20世紀30年代,新桂系致力把廣西打造成模範省。南寧成立了國內最早開闢國際航線的西南航空公司,可從南寧直飛河內。廣西還修建湘桂鐵路、黔桂鐵路,同時大力發展教育,在基層任用青年幹部,推行嚴密的保甲制度以清除盜匪,全省匪患幾乎絕跡。

1936年的廣西地圖

民國時期,廣西各地的土司制度得到徹底廢除。至此,廣西全省政令統一,漢人聚集地和西南山區差距進一步縮小。

但是廣西的建設被日軍侵華打斷。從918事變到1935年「華北自治」,日本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假如日本從廣西沿海登陸,離海邊僅有150公里的南寧將無險可守。

出於國防考慮,遷省事宜再一次被提上議程,新桂系就順水推舟,於1936年把省會遷往桂林。

果不其然,日軍在1939年從欽州灣登陸廣西,派出軍機日夜不停轟炸南寧,南寧在內的桂南地區被占領並破壞。「躲飛機」、「跑警報」成為老南寧人痛苦的經歷與回憶。

1944年豫湘桂會戰中,南寧和桂林皆淪陷。駐桂林的美國新聞處發表言論稱中國無任何一城較此次桂林所遭劫禍更為嚴重。

廣西地形

抗戰結束後,新桂系便忙著提高其在國民政府的地位,李宗仁在1948年成為副總統,一年後成為總統,白崇禧則為國防部長和華中軍政長官。戰後的桂林和南寧已經滿目瘡痍,還未來得及恢復元氣,就成為廣西解放戰役的戰場。

1949年10月,白崇禧以桂林為中心,沿柳州鐵路兩側組織防禦,阻止解放軍入桂。解放軍攻占桂林,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解放廣西。

解放戰爭之廣西戰役

四、南寧勝出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新中國繼續維持廣西省建制。1958年,考慮到僮族(壯族)人口在廣西相對聚集的省情,廣西由省變為「廣西僮族自治區」。

1965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至此,首府設在南寧市最終塵埃落定。

1965年,隨著欽州、防城港、北海從廣東劃入廣西,廣西成為了沿海省份。這也就使得南寧在全省從偏西偏南,變成相對中心的位置。

由省到自治區,由內陸省份到沿海省份

新中國成立初期,省會選址南寧考慮到了地緣政治因素。隨著民國以來土司制度的廢除,廣西漢少民族的統合程度加深,古代關於政治中心選址的因素已不再扮演首要角色。

桂林作為新桂系的根據地,桂系色彩太濃重,地理位置偏北,不便於管理全省黨政軍事務。在城市開發上,桂林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沿山而建,可開發城區面積狹窄,不利於促進城市的現代更新。

桂林城區分布著大量石山,不適宜大規模城市開發

此外,20世紀50-60年代,東南亞的民族解放和獨立運動正如火如荼。中國對越南從農產品到工業品進行大規模的援助。

援助物資由全國發往廣西,集中在南寧轉運,然後再發往越南,南寧還設立許多學校幫助越南進行人員培訓。

抗戰前,南寧的人口規模就超過了桂林

從20世紀初開始,桂林和南寧兩地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不相上下。80年代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進行,兩地的經濟差距不斷拉開。目前,南寧的GDP是桂林的一倍多。

2021年廣西各市的GDP排名,桂林位居第三

隨著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都進一步凸顯南寧在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關鍵節點作用。

南寧城區,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縱觀歷史,在古代,桂林的省會地位考慮更多的是中原王朝如何有效控制西南地區。

隨著近代外敵不斷入侵和中國逐漸接入世界,南寧逐漸成為鎮守南疆和與東南亞貿易的重要城市,挑戰著桂林「千年省會」地位。

進入現代,在國內和國際局勢考量下,南寧最終定為廣西首府。時至今日,南寧是當仁不讓的廣西政治經濟中心和面向東協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桂林因山清水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旅遊名城。

桂林,山水環繞

長期作者|豬豬我來了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0c7176bc780a0d026dcdb6ee20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