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條海鰍擱淺,當地村民紛紛去割肉,想不到幾百人被活活壓死

2022-08-24     陪伴在身邊才是擁有

原標題:清朝一條海鰍擱淺,當地村民紛紛去割肉,想不到幾百人被活活壓死

乍浦海潮不退,海水過塘,漂沒廬舍人畜無算。湯山天妃廟前石獅,直滾至都統衙門而止。其後潮退,有海鰍擱住塘坳不去。長數十丈。——《埋憂集》

《埋憂集》是清人朱翊清所撰寫,講述了乾隆年間發生過的一件奇事,不過史書上關於朱翊清的記載不多,只清楚他是浙江吳興縣人,由於考了好幾次科舉,但都沒有考中,之後便沒有再考。

朱翊清在《埋憂集》中所說的故事發生在乍浦,地處杭州灣北岸,依山傍海,在古時便有「海口重鎮」的稱號,清朝年代,乍浦已成浙北地區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的重要門戶。

乾隆年間的一天,海水漲潮異於往日,幾乎要將附近的村落吞沒,甚至把湯山天妃廟前的石獅子衝到了都統衙門,而潮水退出後,留下了一個長達33.3的海鰍。

當地的村民們驚愕不已,但他們捕魚為生,於是都從家裡拿出了刀,紛紛去割肉,然而那隻海鰍卻還是活的,一躍翻身,竟活活壓死了幾百人。(「人爭往割取其肉,熬油以代膏火。已而割者漸多,鰍不勝痛,一躍翻身,壓死者數百人。」《埋憂集》)

事實上這不是古代人第一次見到海鰍,早在唐朝時,生活在海邊的人,或是海上的商船路過,就曾撞見過海鰍,唐朝詩人許渾在《題峽山寺》中寫道:「海鰌潮上見,江鵠霧中聞。」海鰌便是海鰍。

當時的人們見海鰍體型龐大,再見不到比它還要大的海中之物,便認為它是海裡面最強大的,此外古人們還從海鰍的體型得到啟發,製造出了戰船,宋代的李綱在《與呂安老提刑書》講到:「戰艦自十五車以下,已製造得十餘只,海鰍棹船之類二十餘只。」

《赤城志·紀遺·海鰍》更詳細的介紹了「海鰍」:形長十餘丈,皮黑如牛,揚鬐鼓鬣。噴水至半空,皆成煙霧。

而海鰍便是露脊鯨,在上個世紀,不少攝影師都曾拍攝到過露脊鯨,雖然露脊鯨游泳很慢,但游泳技術還是很高的,有時會躍出海面、用尾巴拍打著海面,不過這卻被捕獵者鑽了空子,現如今露脊鯨因為濫捕而瀕臨了滅絕。

在古時,人們不能很好的解釋露脊鯨擱淺的原因,在他們的觀念中,露脊鯨是非常強大的生物,不可能讓自己處在危險之地,但擱淺的露脊鯨無法回到大海,只能坐以待斃。

古人們見擱淺的露脊鯨的眼睛通常會脫落,並認為露脊鯨是因為惹怒了海神,故而受此懲罰,於是便成了盤中餐,這一現象,在永嘉縣、海鹽縣等地方志中均有記載,並且還講到露脊鯨的味道,與牛肉的味道相差不多。

不過古人並不能隨意吃牛肉,因此這可能是自己的想像,此外,露脊鯨肉可以製成油脂,做燈明用,但露脊鯨最大是可以達到18米,《埋憂集》的「海鰍」卻有十丈,因此乍浦人看到的「海鰍」很可能是藍鯨,其能夠達到33米長,只是古人將這兩種鯨類劃分為了一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626f768a9e3a4d5741bdbc67386e4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