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中國全部戰爭的一類人,和平時期被壓迫,混亂時負責點火

2022-03-27     適應生活

原標題:參與中國全部戰爭的一類人,和平時期被壓迫,混亂時負責點火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真正亡於農民起義的,其實並不多。從陳勝、吳廣開始,農民起義大多只是充當一個導火索的角色,真正能夠問鼎天下的,往往是原先的貴族豪強。

農民起義摧毀的是朝廷權威和軍事威懾力,為了撲滅農民起義,朝廷不得不放鬆地方的軍事自主權,培養出大批的軍閥。然後,軍閥們相互PK,勝出者便可以改朝換代了。

最典型的是東漢末年,精彩紛呈的《三國演義》,描寫的不就是三家最大的軍閥嗎?還有隋末勝出的李唐,和隋朝皇帝本是很近的親戚,因此歷史上常把隋唐放在一起,他們之間有著一定的繼承性。

真正的農民起義奪取天下的,似乎只有元末。參與逐鹿的義軍首領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等,都是窮人出身。其中的原因是蒙古人把前朝的貴族豪強早消滅光了,而元朝本身的軍閥同樣是起義軍消滅的對象,沒有調和的餘地。

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規模很大,造成的結果是不但終結了唐朝,還使中國再次分裂了數百年,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直到元朝才完成。與漢、明等朝代不同的是,唐朝的軍閥不是在農民起義後產生的,而是安史之亂時已經有了。

在古代的通信和交通技術條件下,邊防軍完全聽命於中央是不現實的。這就使得唐朝只能用節度使制度來保衛邊疆。每個節度使擁兵數萬,在自己的防區內有對外作戰的權力。

這種制度是唐玄宗自己帶頭破壞了,玄宗讓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兵馬超十萬。而朝廷的禁軍又多年未戰,缺乏戰鬥力。所以安祿山起兵後,為朝廷平叛的只能是其他節度使。

為了提高節度使們的積極性,唐玄宗又出了個昏招。允許他們把攻打下的叛軍地盤變成自己的。於是,一大半藩鎮在戰後變成了軍閥,對朝廷愛理不理,常有人自行稱王,甚至多次攻陷長安。

唐朝的後半段歷史基本上就是朝廷和藩鎮之間的博弈。遇上了英明能幹的皇帝,藩鎮會比較收斂一點。否則,藩鎮便無法無天,過把皇帝癮也是常見的。這種脆弱的平衡直到被黃巢給徹底打破。

黃巢不是農民,家裡有錢,是個鹽商。那時候能夠占據一塊鹽田,跟現在家裡有礦是差不多的。鹽是必需品,只要阻止外地鹽進入,想賣什麼價錢都可以。

黃巢是個屢考不中的秀才,還練過武,屬於初級的文武雙全型人才。公元874年,河南發生大規模的旱災,另外一個私鹽販子王仙芝首先發動起義,攻陷數州,聲勢頗大。

黃巢一看機會來了,帶領子侄八人,聚集起數千鹽幫和窮苦百姓,也樹起了反旗,很快和王仙芝合流。中原遍地是饑民,起義軍越來越壯大,引起了朝廷的震動。

派來鎮壓的唐軍大部分是藩鎮軍隊,雖然戰鬥力仍然遠強於起義軍,但藩鎮們不願意與起義軍拚死作戰,一來怕損傷自己的實力,二來怕立了大功,反而被朝廷卸磨殺驢。

起義軍採取流動作戰的策略,沒有固定的根據地,在中原大地上四處出擊。這個時候,私鹽販子的局限性暴露了出來,王仙芝想招安,得到朝廷的官職。黃巢堅決不同意,兩人由此分裂。

王仙芝的招安之路走得也不順暢,他想做節度使,朝廷卻只肯給些小官。雙方談談打打,王仙芝的實力受到很大的削弱。最終在黃梅被官軍徹底擊敗,王仙芝被抓後斬首。

黃巢這下成了最大的起義軍領袖,整合王仙芝的剩餘兵力後,黃巢被推舉為黃王。但是,接下來的戰鬥越來越艱難,黃巢屢次被藩鎮軍隊擊敗,不得已只好投降。

通過這次投降,黃巢發現南方的藩鎮比較弱小,便重新反叛,一路南下,打到福建和廣州,並打算在廣州建立根據地,與朝廷對抗。黃巢的眼光果然很準,起義軍順利到達廣州,占據了這個外貿大港。

但是,他的部下都是北方人,不習慣華南的潮濕氣候。又碰上廣州瘟疫流行,義軍死者近半。在部下們的強烈要求下,黃巢不得不重新向北方出發。由於在廣州得到了物資和金銀的補充,黃巢這次的目標是帝國的心臟長安。

黃巢人馬經過一路的滾動式壯大,到達洛陽時,已經有好幾十萬。洛陽不戰而降,潼關天險也沒有擋住他們。公元880年12月5日,黃巢軍隊攻進長安,唐僖宗慌忙逃出城,文武百官全成了俘虜。

12月12日,黃巢稱帝,國號「大齊」。前幾次來長安考試都沒有成功,這一次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坐上了這把龍椅,似乎天下已經是他的了。

對於長安陷落,唐朝皇帝早就習慣了,一點也不妨礙他們調兵遣將發起反撲。這回皇帝是真下本了,各路藩鎮的精兵紛紛趕往長安。黃巢剛剛建立大業,卻馬上就要夭折了。

起義軍與唐軍數次交戰,損失慘重,軍紀也蕩然無存。不過唐軍也不比起義軍更好到哪裡去,百姓夾在中間反覆遭殃。黃巢最終不敵,逃出長安,敗退到陳州。

起義軍的一員將領朱溫,中途投降唐軍,後來由於鎮壓起義軍得力,被賜名朱全忠。正是這個朱全忠將在20多年後終結大唐王朝。

公元884年,黃巢在山東兗州被外甥林言所殺。餘部一直堅持到十年後,才被完全消滅。黃巢起義使唐朝最後一點的遮羞布都被扯了下來,各路藩鎮再也不受朝廷節制。

在鎮壓黃巢的戰爭中,朱溫、李克用憑藉戰功成為中原的主要兩大勢力。唐亡後,他們分別建立了後梁和後唐兩個政權。五代十國中的很多政權,原本都是唐朝的藩鎮,趁機自立建國。

最讓人遺憾的是,北方的契丹趁著中原板蕩而崛起。後晉的石敬塘為了稱帝,又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宋朝沒有能夠完成華夏的再次統一。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61183e0747c1fcde6e999986f74af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