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標新立異,打著弘揚唐詩的幌子黑李白,讓人不吐不快

2023-07-10     真游泳的貓

原標題:長安三萬里標新立異,打著弘揚唐詩的幌子黑李白,讓人不吐不快

動漫電影《長安三萬里》熱映,弘揚李白,弘揚唐詩,弘揚傳統文化,噱頭很大。

但真正喜歡詩詞的朋友,看了這部《長安三萬里》後,卻憋了一肚子氣。

《長安三萬里》宣傳主打的就是李白,《長安三萬里》更是提出了「詩在,長安在」的口號,可真正看了电影後,我們會發現這電影哪裡是弘揚李白,簡直是黑李白才對!

打著弘揚唐詩的幌子黑李白,《長安三萬里》,可真有你的!

不說時長太久,也不說堆砌唐詩,光是這黑李白這一點,《長安三萬里》就不值得帶孩子去電影院受罪。

片中的李白活像個酒蒙子,為了博得功名而趨炎附勢,為了求官而各種走終南捷徑,除了寫詩之外沒有任何才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

得意時忘記高適,失意時求助高適,沉溺酒池,失約忘約,驕傲自負而無治世之才,這樣的混子李白形象,你願意接受嗎?

我相信,《長安三萬里》不是主動去黑李白的,也沒有任何主觀目的去黑李白。

只不過,《長安三萬里》功力不夠,塑造淺薄,又或者標新立異,為了塑造高適而不自覺將李白踩在了腳下。

在《長安三萬里》中,高適的美化與李白的黑化是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高適出身沒落將門,不會讀書,口吃笨拙,屢屢碰壁,前半生一直蹉跎,但是靠著對信念的堅守,最終在暮年取得成就。

就像阿甘里的人生長跑,《長安三萬里》的高適,即使是才華平平也最終名揚天下。

而李白一輩子好像就在虛度光陰,喝酒廝混,酒囊飯袋,一直哈哈哈,活像個躁鬱症。

片中的高適,只有失意的時候才寫詩,但凡有點正事做,他都不寫詩。前面至少兩個半小時都是在傳達高適就沒瞧得上過寫詩這件事,結果最後突然個回馬槍,只要詩在長安就在,真不知道這部片子是不是有精神分裂症。

高適與李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適的功成名就與李白的落拓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片子還不忘進一步刺激讀者的神經,大肆宣揚著「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功名上的顯赫與詩歌上的天才,片子選擇了前者,讚美了一個踏實肯乾的高適,貶低著眼高手低的李白,而偏偏喊出了「詩在,長安在」的口號。

若是真的「詩在,長安在」,李白在片中就不該只是個酒囊飯袋的形象。

《長安三萬里》好像不標新立異就不會寫故事了,說不定還沾沾自喜,在得意洋洋著:「我把李白的立體一面展示給大家,把李白對功名富貴的追求以及仕途失意後的痛苦給塑造活了,讓大家看到了活生生的李白,這是多麼了不起啊!」

誰都不會否認,歷史上的李白有著熱衷功名的一面。

不管是「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馬屁,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誇飾,誰都無法否認李白對功名富貴的熱心。

然而,《長安三萬里》卻僅僅展示了李白想要當官而做不了官的這一面,好像李白是除了寫詩就只會喝酒和哈哈哈了。再對比一下高適隱忍後的發達,李白活脫脫是個庸碌無能的小丑。

換言之,《長安三萬里》塑造的李白形象,是無法解釋李白何以光芒萬丈,何以博得千百年來人們的熱愛的。

如果李白就只是個官迷,如果李白只是個發酒瘋懷才不遇的無能者,李白是如何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精神歸宿?

還是龔自珍說得好,李白是儒道俠合一,絕無僅有的人物。

儒是入世,道是出世,而俠是恣意。

李白有趨炎附勢的一面,有但願一識韓荊州之類的大拍馬屁,但李白也有著為君談笑靜胡沙的濟世之念,有著五嶽尋仙不辭遠的出世情結與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傲世洒脫。

片子只展示了李白官迷的一面,好像是讓人們看到了更鮮活的李白,卻忽略了對李白其他方面的塑造,看上去不是黑,事實上卻破壞了李白儒道俠合一的形象,破壞了千百年來人們心目中的李白形象。

李白所謂沒有治世之才,早就被很多人討論了。王安石也早就吐槽李白的詩離不開女人和酒。

但千百年來,人們還是追捧著李白,還是熱愛著李白。

片中的李白根本無法解釋李白光耀千古的原因,描述了李白的一些事實,卻忽略了這些事實只是李白的部分,事實上是黑了李白。

李白之所以是李白,就是因為李白複雜的形象卻矛盾統一在一起。

當李白與孔子說的那樣「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的「汲汲於富貴」之時,李白同時還有著「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悠閒,有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狂放。

要寫李白,就不能只寫李白的一面,而應該將李白的形象立體展示出來。

為什麼之前的影視劇很少涉及李白,就是因為李白太難塑造了,複雜矛盾的多面,卻奇異統一於李白身上。

所以,如果不能夠真正去塑造李白,真的不必標新立異,還不如沿襲傳統,沿襲老百姓心中固有的李白形象。

幾百年前的《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都知道塑造李白「飄然出世」、「不求仕進」的一面,都知道用「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來塑造李白不慕富貴的一面,都知道用「一自騎鯨天上去,江流採石有餘哀」來塑造李白一生的浪漫。

因為,這才是民間心目中的李白,這才是人們熱愛了千百年的李白。

沒法全面去塑造李白,沒法將李白的複雜矛盾統一起來,倒不如多展示李白的光環面,因為老百姓更願意接受這樣的李白。

而幾百年後的《長安三萬里》,所展現出來的李白,與老百姓心目中的李白,截然是兩個形象。

沾沾自喜塑造了李白的一面,卻悄然掩飾了李白其他的面,讓李白成為了醉酒無能的失敗者,讓成為高適功名富貴的參照物。

給人的感覺是,高適功成名就上位之後,才不緊不慢地點評:李白雖然一事無成,但是也會寫點歪詩,也還不錯嘛。

一個聲稱是展示盛唐璀璨詩人文化的電影,一個堆砌了滿滿詩詞的電影,一個拿小朋友背詩出來當賣點的電影,卻這樣去刻畫李白,這樣去刻畫詩人們。

《妖貓傳》中,楊貴妃對李白說:「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這樣的長安,才是「長安三萬里。」

若還是老套路的功成名就與仕途失意,如何有膽子喊出這一句「詩在,長安就在的」?

當聽到觀影后的小朋友對爸爸媽媽說:「李白是壞人,他好蠢,只會喝酒。」

主打唐詩與李白幌子的《長安三萬里》真的不感覺慚愧嗎?

真正懂詩詞的人,對此不感到憤慨,那才是真正的麻木。

宣傳拿著李白當噱頭,事實上卻黑了李白,這樣的《長安三萬里》,真的很難讓人愛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5f08e8f507b7a1fcc42048554167f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