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人自購的基金,能買嗎?

2022-07-19     錢耳朵

原標題:內部人自購的基金,能買嗎?

自購,是基金圈裡一個常見的話題。

新基金髮行遇冷,基金公司掏出真金白銀, 為自己產品做信用背書

基金凈值大跌,基金經理自掏腰包, 傳達對市場的信心,和投資者「盈虧共擔」

如果說,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自購行為,是一種被動的背書行為,那麼 基金公司員工主動購買自家基金,可能是真的認為「 自己家的飯最香」。

01基金公司員工自購的基金更賺錢嗎?

(圖片來源:招商證券

根據招商證券的統計,從基金的歷史業績來看,2011到2021年,11年間,除了2016年、2018年以外,員工自購基金的收益表現,每年都要比沒有被自購的基金好一些。

我自己做了一個統計, 基金公司員工自購的基金,11年下來,年化收益12.29%,沒有被基金公司員工自購過的基金,年化收益8.96%。

(圖片來源:錢耳朵投研團隊)

同樣10萬塊本金, 自購基金,11年下來,平均每年都能多賺整整1萬塊

自購基金多賺的這筆收益,同樣質量也很高。

(圖片來源:招商證券

可以看到,代表超額收益的詹森指數,11年間每年都是正的, 自購比例越高的基金,能獲得更多的超額收益。

同樣多承擔一份風險,能帶來更多的超額收益,這不是來自市場波動的貝塔收益,而是基金經理實打實, 靠主動管理贏來的阿爾法收益

畢竟是自己家的產品,基金公司內部員工自然比我們清楚,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也更加熟悉。

數據是不會說謊的。

基金公司員工自購,不僅知道自己家的飯香,而且人家是專挑香的吃。

02怎麼找內部員工自購數據

在基金中報或年報「期末基金管理人的從業人員持有本基金的情況」中,可以看到相關數據。

(圖片來源:某基金年報

中報的公布時間是在每年的7月初到8月底,特別最近這段時間,是中報的集中披露期,大家可以陸續看到基金自購占比的數據,我們也會持續進行跟蹤。

03特別提醒

有一點一定要提醒大家,基金公司內部員工自購的數據, 僅僅可以作為我們篩選基金的一項參考指標,可以把它當作 篩選基金的一個加分項

原因也不難理解, 我們的風險承受力以及投資目標,都和專業的從業人員有著很大的不同。

適合他們的基金,未必適合我們來持有。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同時, 有的基金為了擴大規模,要求基金機構必須要自購一定金額,這樣「動機不純」的自購行為雖然不常見,但是遇到了,很可能就是一個大坑。

上個月10號,中基協發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要求基金公司高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基金經理都要自購。

基金公司高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自購金額不低於當年績效的20%,基金經理自購金額不低於當年績效的30%。

隨著基金公司內部員工自購比例的提高,未來基金的業績表現會越來越好嗎?歡迎留言討論。

今日股債利差

(數據來源:錢耳朵Alpha後台)

擴展閱讀:

·【宏觀】美若對華降關稅,利好哪些領域?

·【行業】大漲過後的煤炭,下半年還能漲嗎?

·【基金】邊限購,邊新發,新基金「亂」了

·【指標】 還能入場嗎?一個指標幫你判斷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59582a4eadee76c11e4c874a8206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