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明朝中後期,看李自成是英雄還是歷史的罪人

2023-11-06     八月未完

原標題:站在明朝中後期,看李自成是英雄還是歷史的罪人

李自成,1606年出生,原名鴻基,小字黃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榆林米脂縣人。童年疾苦,食不果腹,給地主牧羊謀生,曾為銀川驛卒。

能載入史冊的人物,或多或少,或好或壞都干過一些有影響力的事情,李自成自然不例外,被逼起義,推翻明朝。那麼李自成是英雄還是罪人一直爭議不斷,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一些資料上,對李自成更多的是鄙夷嘲諷,以江湖草莽、亂世梟雄這樣的口吻去評判,去探究的較多。那麼,回到今天我們再來看李自成,雖然我們無法親身感受當時李自成所處的歷史現狀,但我們也可以從當時大明的歷史現狀來推測評判。

據史記載,明朝中後期,官吏腐敗、戰火不斷,重商風氣日益濃厚,社會形勢呼喚變革,人民賦役繁重,社會開始處於劇烈的變動之中,商人勢力的崛起成為當時一個顯著的時代特徵。傳統的「士農工商」四民秩序及賤商禮制在此時已被商人突破和逾越,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充斥著重商、重財的風氣。皇帝也只顧關注自己的私利和享樂,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心沒了擔當,軍國政務的處理完全仰仗大臣,拯救社會,兼濟百姓的期望都落到大臣們的身上,對當時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嘉靖至萬曆初的歷史轉折關頭,內閣的崛起,雖然避免了明代因相權的缺位而造成的政治混亂和不穩定。但此時的大明經濟已陷入了僵局,即使後期有張居正這樣的大臣在極力挽救,但他面對的是皇室子孫,根本無法破局。所以,張居正無法推行新政,雖身居要職,但也是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眼看著財政困難日趨嚴重也無計可施。皇室貴族掠奪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的兼并使得無數農民無地耕種,成為流民。卻養肥了黃宗藩族,而損失了國家的賦役收入。

朝廷國庫的虧空,軍費的嚴重不支,只能通過加稅的方式來緩解開支壓力,然而在國家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皇室貴族仍肆意揮霍,毫不收斂。農民負擔不起就把目光瞄準城市的工商業者,橫徵暴斂。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爆發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餓死的人到處都是。人為災害加上自然災難,逼得無數人無路可走,於是李自成、張獻忠等底層人員開始活躍在明末的歷史舞台上。

可以說,李自成的崛起,並非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當時社會階級矛盾下的必然產物。即便沒有李自成,明朝的滅亡也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轉的。即使不是李自成,也會有其他人物出現,原因很簡單,依當時的形勢,反抗還有一絲活路,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條。但讓李自成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起義反抗對以後的影響前所未有。雖然推翻了明朝政府,然而,沒有建立新政權秩序的能力,基本就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情況,最終給滿清鋪設了入關基礎。關外政權才找到機會介入,給當時漢人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導致漢人統治落下神壇,才由滿族人建立了清朝。誠然,拿當時的民族情懷來講,李自成就是地地道道的民族罪人。

所以,李自成是英雄還是歷史的罪人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看待,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筆者認為當李自成奮起反抗時,在起義的這個階段毫無疑問是人人敬仰的英雄,當他入京繼位「闖王」之後,儼然就成了「亂世梟雄」。當清軍入關,李自成不站在為漢民族大業而一同與吳三桂阻擊清軍時就成了民族的罪人。當然,時下來講過去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也不必糾結他是英雄還是罪人,在歷史的車輪中我們需要洞察的是歷史告訴我們的利弊得失,而非糾結於誰是誰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5816e80b5584a2e36b95d1ff7475c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