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明:孩子 2 歲就會撒謊!早撒謊的娃可能更聰明

2023-06-10     丁香媽媽

原標題:研究證明:孩子 2 歲就會撒謊!早撒謊的娃可能更聰明

我家有兩個寶寶,大的兩歲多了,小的才六個月。

最近,大寶開始學會撒謊,而且不是一次兩次撒謊,是經常性、多場合的撒謊。

從超市採購食材回來,還沒收拾東西,發現大寶一嘴餅乾屑,應該是趁我們不注意,自己打開了給她買的餅乾。

我們問她到底吃了什麼,她一臉無辜地說道:「我沒有吃」。儘管「人贓俱獲」,她依然堅持自己「啥也沒吃」。

我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會經歷和我一樣的遭遇,發現孩子學會撒謊了,「不誠實」。

小小年紀怎麼就學會了撒謊?如此下去會不會以後品行有問題?我們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孩子撒謊的秘密。

2 歲左右的孩子

就已經開始撒謊了

據統計, 在 2 歲的時候,大概 25% 被觀察的兒童會進行至少一次撒謊 (Evans & Lee, 2013)。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隨著年紀的增加,撒謊出現的幾率會越來越高。到了 4 歲左右,大概 94% 被觀察的兒童會進行至少一次撒謊 (Wilson, Smith, & Ross, 2003)。

來自加拿大布魯克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 Evans & Lee (2013),對 65 名 2 到 3 歲的兒童進行了研究,他們邀請這些孩子來到實驗室來做一個簡單的小任務。

實驗人員告訴這些孩子自己要去房間的另一個角落去找一本書,並且要求孩子不要偷看身後的玩具。當實驗人員回到座位上的時候,會問孩子有沒有去偷看玩具。

圖片來源:Evans,A.D.,& Lee,K. (2013). 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u,49(10),1958-1963.

對比視頻結果發現,80% 的被試兒童偷看了玩具,而這些偷看玩具的兒童中,40% 進行了撒謊行為。

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孩子都撒謊了。

更有趣的是, 隨著兒童的年紀增加,撒謊的比例也相應的增加。

圖片來源:giphy.com

Lee(李康,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在全球範圍內測試了 1200 名 2~6 歲兒童的撒謊問題,這些孩子來自於不同的國家、家庭和教育環境。

研究人員會跟這些孩子玩競猜遊戲:抽出一張撲克牌,讓孩子猜點數,如果猜對了就會獲獎。在孩子遊戲過程中,研究人員會找藉口離開一會兒,離開前特意叮囑孩子千萬不要看卡片。

等研究員一走開,攝像機就捕捉到 90% 以上的孩子在 5 秒內就犯規了。等研究人員回來詢問後,只有部分小朋友承認自己偷看了。

圖片來源:李康一席演講

《小朋友是怎麼學會撒謊的?》截圖

最終結果顯示,2 歲孩子中,30% 會撒謊;到了 3 歲,撒謊率達到 50%,4 歲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撒謊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發現,原來,全天下孩子都會撒謊。

孩子早期撒謊不撒謊和年齡有關係,和家庭教育、生長環境沒有絕對的聯繫。

為什麼孩子會撒謊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看起來都像是在撒謊,但原因卻大不相同。

2~3 歲的孩子, 還無法區分什麼是真實發生的,什麼是想像。你可能經常發現孩子滿嘴「跑火車」,比如:「爸爸吃掉了我的巧克力」、「我睡在星星上」等。

3~4 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不同,但他們的認知發展還是有局限,尤其是 情緒早於邏輯思維的發展,他們通常會在情緒的驅使下作出反應。

比如,孩子吃了糖果,說出來可能會被批評;也可能是孩子知道不能吃但是吃了。這會讓他們感到內疚,內疚是一種不好的情緒體驗。為了避免被批評,也為了不讓自己感到內疚,孩子很可能就會選擇說「我沒有吃」。

儘管這種伎倆很容易被父母拆穿,但這種謊言不是大家以為的「故意和父母作對」、「不誠實」等。 他們只是希望事情沒有發生。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還有一種可能是,如果撒謊說沒有吃糖果,他可以獲得更多的糖果,這樣的結果對孩子很有吸引力。

從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角度來說,一個行為如果反覆發生(比如撒謊),那麼一定存在某些 「強化物」(比如不被批評、吃到更多的糖果),也就是說撒謊的行為對孩子「有利」。而這種情況下,家長尤其要注意引導。

孩子學會撒謊

不是一個壞事情

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 孩子撒謊,並不是一個很壞的行為。

經過大量數據分析,大麥吉爾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 Talwar & Lee(2008)做出了這樣的結論,孩子的撒謊行為和以下三個認知能力相關: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和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s)。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心智理論指的是,孩子能夠在腦海中想像另一個人在想什麼,也可以理解成換位思考的能力。比如說,如果媽媽看到他吃了最後一顆巧克力,孩子就會想到,如果說爸爸吃的,媽媽就不會相信。

管控功能,是一系列認知過程的統稱,包括工作記憶、注意力管控、反應抑制、抽象思維等。一般由腦前額葉所負責。形象來說,管控功能就好比是我們大腦里的 CEO,它要統籌工作、調配資源、做出很多重要決定。

當撒謊時,孩子需要觀察你的反應和表現,來編造一個貌似真實的謊言,讓謊言沒有漏洞和破綻。孩子會想我要用什麼理由、語言和表情來撒這個謊。整個過程寶寶的管控系統可是忙得很,要互相聯動,縝密配合,才能完成一個謊言。

道德判斷比較好理解,咱們就不多說了。

很有趣的是,在這三個認知能力之中,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和撒謊行為最為緊密相關的是管控功能和心智理論,而不是道德判斷(Talwar & Lee, 2008)。

圖片來源:Talwar, V., & Lee, K. (2008). 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y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79,866–881.

可以說,撒謊是孩子心智發展中的一個 「里程碑」,甚至可以說,早撒謊的孩子可能更聰明。因為 撒謊可能代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大腦神經系統日趨成熟。

發現孩子撒謊

家長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應該要端正態度, 辯證地去看這個問題。

對於年幼的娃來說,撒謊是一個到了一定年齡,隨著大腦逐漸發育、認知能力逐漸完善,必然會產生的現象。

它先於道德觀的形成。也就是說, 孩子早期的撒謊行為(7 歲以前)和道德判斷關係不大,家長不需要「草木皆兵」。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家長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它當成一個道德問題來處理, 不要給孩子貼「撒謊」、「不誠實」的道德標籤。

我們更要做的,是去理解孩子「撒謊」背後的動機, 鼓勵他們直接說真話。

比如:孩子不想走路,撒謊說腳痛。家長可以這樣引導:

你說腳痛是不是想讓爸爸抱你,但是又擔心爸爸不抱你呀?

聽完孩子的解釋,再告訴他撒謊對於爸爸媽媽的影響。可以說:

爸爸有點難過,你都不敢和爸爸說真話,其實你可以直接說想要爸爸抱的。

其次, 靈活利用「獎勵」和「懲罰」,「弱化」撒謊行為,「強化」說真話的行為。

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拿走孩子撒謊帶來的好處,而給孩子說真話的行為提供更多好處。孩子慢慢就會發現,不撒謊反而比撒謊更能解決問題,自然更願意說真話。

比如,孩子吃了糖果害怕被批評,所以說自己沒吃。那我們不去批評他,而是鼓勵他說真話。如果孩子承認了,可以口頭表揚孩子,甚至讓孩子出去玩一會兒。

如果他是為了得到更多糖果,我們就要明確態度:如果他再撒謊,下次就可能沒有糖果吃了。

另外,研究也證明,給孩子講強調「誠實會有好結果」的故事,比「不要撒謊」的故事(《狼來了》、《匹諾曹》等)更能顯著增加 3~7 歲孩子說真話的行為(Lee et al., 2014)。

最後,家長要自己做好榜樣。

在生活中儘量減少撒謊的行為,多說真話、誠實待人。如果我們自己經常撒謊,想讓孩子不撒謊,那就真的有點難了。

參考文獻

[2]Evans, A. D., & Lee, K. (2013). 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10), 1958-1963. doi:10.1037/a0031409

[4]Talwar, V., & Lee, K. (2008). 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y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9, 866–881. doi:10.1111/j.1467- 8624.2008.01164.x

本文專家

許夢然

合作專家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加拿大安大略省臨床心理專家

葉狀

審核專家

中科院心理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會員

策劃製作

監製:大力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4fd09216c5e1be44f89fc97bd493d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