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還是 Lunar New Year?韓國、越南掀起農曆新年「文化戰爭」

2023-02-07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Chinese 還是 Lunar New Year?韓國、越南掀起農曆新年「文化戰爭」

爆竹聲聲響、家家逢喜慶,起源於中國的農曆新年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是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部分國家及廣大海外華人群體共同慶祝的節日。

在海外,Chinese New Year是最常用的中國新年譯名,除此之外還有Lunar New Year與之並用,二者指代並無實質區別。

可近些年在韓國與越南的攪動下,這兩種譯名變成了對立的文化IP,進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文化戰爭。

韓國總統夫婦祝大家「韓國新年」快樂

2022年,時任英國首相的詹森使用Lunar New Year(陰曆新年)祝福新春,而不是此前英國政府慣用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中國元素被刻意模糊,美國、加拿大等移民國家也較多使用Lunar New Year。

英國首相改用「陰曆新年」

韓越兩國從官方到民間發起了為新年「正名」的行動,要求廢止頗具中國特色的Chinese New Year,改用意義更多元包容的Lunar New Year,加強韓越在農曆新年中的主導性。

Lunar New Year與 Chinese New Year如何從並存走向對立?為盜取農曆新年IP,韓越兩國又有哪些舉動?

大英博物館「韓國新年」活動

一、源出中華

Chinese New Year與 Lunar New Year,前者強調農曆新年的發源地,突出中國元素;後者則是以曆法來命名,弱化中國印記。

要駁斥韓國與越南的行為,就必須說說產生農曆新年的基礎——曆法。當下全球通用三種曆法,既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太陽曆以太陽為參照物

陽曆以太陽為參照點,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定為一年,全年長度在365天左右。目前國際通用的現代公曆(西曆)就是最典型的太陽曆。

陰曆則是以月亮為參照,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個月,滿12個月為一年,長度約為354天。目前中東地區廣泛使用的伊斯蘭曆就是典型的陰曆。

Lunar意為月亮的、陰曆的,Lunar New Year既陰曆新年。可實際上中國傳統新年依據的曆法是陰陽曆(Lunisolar)。

不同的月相

陰陽合曆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標準劃定年的長度,月份和日期劃定則依靠月亮。除中國農曆外,佛歷、藏曆等也是陰陽合曆。

年本是時間單位,《說文解字》中對「年」的定義是「谷熟也」,說明了年節與農業社會的緊密聯繫。慶祝年節,寓含著對新一年的美好希望,年從單純的時間單位變成了節慶。

年,最早是人背著莊稼

夏商周三朝的歲首並不相同,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以取代此前的《顓頊歷》,新曆法確定的「正月為歲首」一直延續至今。

漢朝稱農曆新年為歲旦、正旦或正日。漢代保留了先秦敬神奉祭的新年習俗,到魏晉南北朝,演化出守歲和拜年的習俗。南朝梁的《荊楚歲時記》就有「悉正衣冠,以次拜賀」的記載。

漢代《四時月令》關於新年的記載

從秦漢到兩晉,強大的中原王朝帶來的文化外溢,讓中國農曆新年習俗從黃河流域向外傳播。

公元前1世紀後,漢朝就征服了今越南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年節習俗隨之傳入這兩個地區。

隋唐時期,年俗文化更為豐富。物質生活的富足讓農曆新年褪去了祭祀儀式的神秘性,更具生活性和娛樂性。

唐代過年七天樂

唐朝稱農曆新年為「元正」,此時中華文化在東亞如日中天,並不會產生所謂的Chinese New Year與Lunar New Year之爭,周邊國家在年俗上全面模仿中國。朝鮮半島最早的新年官方記載,還是出現在中國史籍《舊唐書》中。

《唐會典》記載,農曆新年唐朝放假七天,人們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官方組織的驅儺儀式也有了節日慶典的味道。

大儺

從7世紀起,朝鮮半島政權一直接受中國王朝頒賜的曆法,既受正朔。朝鮮半島以正月為歲首,年節時間與中國亦步亦趨。

在15世紀韓語發明前,新羅王朝貴族留下不少記述新年的漢語詩歌。除了與中國相同的守歲拜年等,當地人還會彈伽倻琴,吹洞簫,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

壓跳板

仰慕中華文化的日本也派來遣唐使,主動融入漢字文化圈。公元692年,日本開始實行中國南朝劉宋時期編修的《元嘉歷》,年節習俗隨著農曆一起傳入日本。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分裂的五代十國開始了,被中國直接統治10個世紀的越南北部趁機自立。

五代十國

10世紀的朝鮮半島也發生政治劇變,高麗取代新羅。宋朝雖然沒有唐朝那般強大的國力,但農曆新年早已在整個漢字文化圈紮根。

二、變局漩渦

13至20世紀,中國歷經元明清三個大一統王朝。尊崇中華的思維仍在影響中國周邊國家。中國封建王朝建立起來的宗藩體系及漢字文化圈在維持了數個世紀後,遭到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嚴重挑戰。

1842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擊敗了清帝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降臨東亞。短短半個世紀列強就將中國的宗藩體系打得粉碎,將東亞納入近代殖民體系,各國年節習俗受到巨大衝擊。

清朝宗藩體系

1854年2月,美國憑藉武力恫嚇迫使日本德川幕府簽署《神奈川條約》,強行打開了日本國門。

為避免淪為殖民地,日本的維新志士聯合下層武士在1868年推翻了德川幕府,天皇地位再度尊崇,資產階級開啟了向列強學習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

為實現脫亞入歐的目的,日本不僅在經濟、軍事上向西方靠攏,還在文化上逐步西化。

1873年,日本宣布廢除使用了千餘年的農曆,改用西方通用的格里高利曆(現行公曆)。新年、清明等節慶一併保留,但均按照公曆日期舉行,日本的新年一下子挪到了公曆1月1號。

日本長時間使用中國曆法

日本明治維新的同時,中國也進行了洋務運動,但統治者只注重軍事武器等外在變化,讓洋務運動收效有限,龐大的國土和資源讓列強垂涎欲滴,他們仍把中國作為主要入侵目標。

1884年,法國為吞併越南,同越南的宗主國中國爆發了戰爭。清軍雖取得鎮南關大捷,整體戰局仍不利於清朝。中法遂簽訂新約,清朝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中法戰爭

1895至1905年,日本相繼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獲勝,進而獨霸朝鮮半島。

1910年,日本強行吞併朝鮮半島,朝鮮流通的中國舊曆被廢。在推行日語教育的同時,日本還要求朝鮮人過公曆新年,試圖在文化上同化朝鮮。

朝鮮模仿中國,將農曆新年稱為元旦、歲首或元日。日本強行將元旦挪到公曆1月1日,將農曆新年改稱新正,並逐步廢止。

日本崛起

與此同時,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癒發穩固。為削弱越南人的民族意識,法國強行推廣用拉丁文記標記越南語(既如今越南國語字)。1918年,越南廢除漢語的官方語言地位。

朝鮮與越南遭受著嚴酷的殖民統治,傳統文化遭到巨大衝擊,朝鮮和越南民眾把過農曆新年看做對抗殖民統治、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手段。

越南喃字、國語字(括號內為英文)

到20世紀初,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朝貢體系崩塌、西方列強入侵,讓這個古老的帝國墮入深淵。

大量無地農民為求生存被迫遷移,形成了近代中國三大移民潮——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下南洋

下南洋大潮中,大量兩廣閩浙的中國人來到東南亞。他們主要流向經濟相對發達、有勞動力需求和市場吸引力的新加坡、馬來亞、泰國,並在當地形成規模龐大的華人群體,農曆新年也隨之成為新馬泰的重要節慶。

除了將英國的殖民地新加坡和馬來亞,大批華人勞工還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成為最早移民美國的亞裔族群之一。

華工

為了和西方的公曆新年做區分,紮根海外的中國農曆新年有了外國譯名。20世紀初,美英等國及其殖民地產生了Lunar New Year、Chinese Calendar New Year(中國農曆新年)的叫法。但是最通用的莫過於直接加上「中國的」Chinese New Year。

清朝覆亡後,一大批知識分子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阻礙了本國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農曆新年等一系列傳統文化被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

青年知識分子

清朝時農曆新年被稱為「元旦」,北洋政府推行公曆後,模仿日本將公曆1月1號稱為「元旦」,農曆新年則被袁世凱改名為「春節」並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袁世凱和蔣介石分別在1913年及1929-1933年以政令形式禁過春節。由於農曆新年積澱深厚,百姓不認可公曆新年;外加抗日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廢止農曆新年最終不了了之。

袁世凱與蔣介石

三、「文明小國」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和越南相繼取得獨立,又在美蘇冷戰下陷入分裂。

政治對立和民族主義的高漲,讓韓國和越南對傳統農曆新年有了新的看法。

特別是冷戰期間大量韓國、越南人口移民美國,他們並不認同自己過的是Chinese New Year,於是就產生了Korea New Year(韓國新年)、Vietnamese New Year(越南新年)的叫法。

韓戰與分裂的越南

Chinese New Year在西方已經落戶半個多世紀,韓越移民的行為並沒有感動「中國新年」譯名的地位。

久而久之,韓越等國移民選擇使用存在感更高、沒有鮮明中國印記的Lunar New Year作為自己的新年譯名。

但Chinese New Year就如同唐人街、左宗棠雞一般,是華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記,Lunar New Year的使用率和存在感都更低。

紐約唐人街的新年慶祝活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通過漢江奇蹟讓逐步擺脫了落後農業國的帽子。

經濟騰飛的韓國頓時自信心爆棚,除了日本外,頓時有種傲視亞洲的感覺。可經濟上的自大與歷史上的自卑激烈碰撞,自古便是地區小國的韓國不可能產生宏大的文明體系,只能承接鄰近大國的文明外溢。

不甘如此的韓國開始人工造史。20世紀20年代朝鮮史學家、反日誌士申采浩等人發起所謂「新史觀運動」,用「檀君神話」取代曾臣屬中國的歷史,以此建構「民族敘事」。漢江奇蹟後,韓國大力宣傳所謂的新史觀。

受日本殖民統治影響,二戰後韓國長時間不重視農曆新年,僅有部分民間慶祝。

韓國新年祭祖

韓國經濟騰飛的同時,1975年北越擊敗南越,越南重新統一。抱緊蘇聯大腿的越南企圖控制寮國、柬埔寨,稱霸中南半島。

越南將中國視為自己稱霸的障礙,甚至企圖蠶食中國領土。大量僑居越南的華人遭受迫害,被迫返回國內。

越南的霸主夢

越南統一後也加緊構建民族敘事,淡化中國封建王朝對越南的統治歷史,強調自身文化特性。

越南將農曆新年稱為「節元旦」(Tết Nguyên Đán)或者「節」(Tết)。如今越南外交部的中文版網頁上,就將越南說成是農曆新年的發源地。

越南春聯要在地上寫

廢除漢字使用後,韓國強調韓語的新年名稱,諸如「설날」(新年)、「원단」(元旦)或「세수」(歲首)。

但節慶多為民間行為,韓國政府並不宣傳推廣農曆新年。

1986年,韓國政府以「民俗日」的名義復活農曆新年。1989年韓國政府首次設立農曆新年假期,開始在農曆新年命名問題上主動出擊。

90年代的首爾街頭

隨著韓國經濟實力的增長,韓國準備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包括電視劇、遊戲競技等成為韓國文化的輸出重點,韓流之下就包裹著韓國的小九九。

在韓國的影視作品中,大量中國的文化元素例如節慶、筷子、服裝、飲食都被打上了韓國便簽。不明所以的海外觀眾自然而然的就認為這是韓國的傳統文化。

《模擬人生4》的農曆新年變成了韓國味

2005年至今,韓國通過打擦邊球將端午節慶(韓國稱江陵端午祭)、自貢彩燈(韓國稱燃燈節)、榫卯結構申遺成功。

韓國甚至藉此指責中國文化貧瘠,盜用韓國的端午節慶、河燈技藝。就連中國人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傳統泡菜製作也遭到韓國人的謾罵和圍攻。

韓國人攻擊李子柒

四、文化根脈

農曆新年是韓國人「民族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分韓國學者認為,農曆新年並非由中國引進,而是新羅時期敬神活動演變而來。

2004年,美國的韓國族裔聯合越南族裔舉辦農曆新年活動,呼籲美國政府和商業機構使用表意更加多元包容的Lunar New Year而不是單純的Chinese New Year。

韓越聯手

美國作為移民國家,顧及華人群體的感受,美國政客選用農曆新年中通用的生肖等標誌物發表賀詞。但Lunar New Year總會如影隨形出現在賀詞中。

美國並非在乎源於中國的農曆新年應該翻譯做什麼,只要多數選民滿意就行。畢竟為了安撫那些不過聖誕節的國民,美國官方甚至不再使用Merry Christmas,而是改用模糊的Happy Holiday(節日快樂)。

美國文化軟實力強大

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本來並無政治意味,僅僅是兩個較為常用的農曆新年翻譯。卻在韓越的操作下,變成了相互對立無法並存的兩種譯名。

韓國與越南卻通過官方宣傳及海外族裔的助力,借用Lunar New Year(陰曆新年)打壓Chinese New Year,悄然之間模糊了農曆新年的歷史。

美國強大的輿論機器讓Lunar New Year傳播到西方各國進而影響世界,對東亞歷史不了解的他國民眾想當然的把中國節日當做韓國節日,韓越順水推舟,將自己打扮成積累深厚的文明古國。

四川自貢彩燈變成了韓國文化遺產

2018年前,Chinese New Year在美國仍有較強影響力,畢竟華人是美國第一大亞裔族群。即便谷歌搜索Lunar New Year,彈出的也大都是Chinese New Year相關內容。

2018年後,韓國越南族裔強烈要求谷歌「改正錯誤」,不能將韓越的新年等同於中國新年。在韓越移民和韓國政府的不斷公關和壓力下,谷歌最終用Lunar New Year取代了Chinese New Year,中國印記被強行抹除。

Lunar New Year(藍色)檢索超過Chinese New Year

2023年農曆新年前夕,大英博物館舉辦關於Korea Lunar New Year(韓國陰曆新年)的展覽,一時間引發民眾熱議。華人堅稱這是對中國文化的竊取,而韓國人則表示「這是對農曆新年文化的正名」。

不久後,韓國女團歌手丹尼爾因在個人網頁發表Chinese New Year祝福,遭到韓國網民網暴。中國演員甄子丹在出席新年活動時,向韓國觀眾送上Chinese New Year祝福,又遭到韓國人的攻擊。

認識到「錯誤」的韓國歌手

韓越打著為新年「正名」的名義,可韓國和越南的春節也是依據陰陽合曆(源於中國古代曆法)來確定的,並非Lunar所指的陰曆。

實際上韓越是想藉此獲得更多的經濟紅利,藉助新年IP獲得更多的旅遊收入、節慶產品貿易;同時藉此增強本國國際知名度,強化民族敘事、滿足國內民族主義者的需求。

韓國人狠起來連自己都騙

韓越藉助西方輿論試圖模糊農曆新年歷史,最終實現將新年節慶據為己有的目的。使用Lunar New Year在西方也成為所謂的政治正確,被看作文化多元的優秀標記。

此前曾經抗議泡菜、參雞湯、韓服起源於中國,多次碰瓷百度詞條的韓國教授徐坰德聲稱韓國也過農曆新年,呼籲韓國人抵制Chinese New Year,必須使用 Lunar New Year。

韓聯社報道徐坰德「將Lunar New Year作為正確譯名」的活動

Lunar New Year無法改變韓越兩國與中國相近的新年習俗,更不可能改寫農曆新年源於中國的事實。

東南亞華人繼續使用Chinese New Year,西方此前是兩者混用且Chinese New Year使用頻率更高,但是在韓越政府宣傳及民間團體抗議的影響下,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成為了對立且極具爭議的話題。

新加坡總理的祝福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Chinese New Year與Lunar New Year兩個譯名都源於中華,指代本無區別。

韓國越南「借殼上市」的行為,不能從根本上豐富完善他們的文化體系。中國完全不必抵制Lunar New Year,畢竟這本來就是我們的東西。

就如同年夜飯、生肖等年俗也被韓越等國使用。如果我們因為韓越的宣傳而被挑動情緒抵制使用Lunar New Year,反倒是將自己的文化變成了他國的宣傳利劍,把Lunar New Year搞成了韓國越南的專屬IP。

倒不如直接給Lunar New Year也加上Chinese的前綴。要加強文化宣傳,明確Chinese New Year的國別屬性,更要控制住Lunar New Year的原創屬性,讓全世界知曉農曆新年的文化歸屬和背後的歷史。

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47efea38656ae306763c7df925c49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