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一口氣招聘3萬畢業生的底氣是什麼?

2023-08-01     單仁行

原標題:比亞迪一口氣招聘3萬畢業生的底氣是什麼?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6月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了21.3%,比前兩個月又高了一點。

在7月24日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本就是六穩之首的「穩就業」,被提高到了戰略高度通盤考慮。

僅僅從數據上就可以明顯的感知到,當下的就業形勢有多麼嚴峻,特別是大量的年輕人,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像騰訊、網易、位元組這類大廠,根據我們了解到的,目前大多已經停止校招,只在幾個頂尖學府留了名額,其他的都是從實習生中進行挑選,沒有實習和項目經驗的一律不要。

但是在了解的過程中,我們意外的得知,今年校招市場的「最大買家」,也是招人最多的民營企業不是網際網路,而是車企里的比亞迪。

比亞迪在2023年校招一口氣招聘了3.18萬人,不是簡單招個工人,這3萬多名應屆生中,有80.8%的人會投入到研發工作,其中的碩士和博士占比達到了61.3%。

一口氣接納這麼多畢業應屆生,也讓我們產生了兩點疑問,比亞迪為什麼要招這麼多人?

其次,如此龐大的招聘規模,還都是應屆畢業生,必然會給管理和培養機制帶來巨大挑戰,比亞迪是怎麼培養和發揮這些人才的價值?

我們查找了大量資料,試圖從中挖掘出一些秘密。

02

招聘背後的秘密

首先,企業招聘本質上由企業發展戰略決定的。

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10年間,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在積極的儲備人才,最典型的就是位元組跳動。

從2016年開始,今日頭條逐漸成為國內第一大資訊平台,抖音和TikTok剛剛立項,位元組的HR們接到了來自公司最高層的戰略要求,那就是「近乎於掃貨一般的招聘」。

他們每年要從中國數十所頂級高校的計算機專業招聘應屆生,超過80%的畢業生都會被位元組的HR聯繫參與面試,五年之內,位元組跳動的團隊擴張了100倍。

因為新生血液的大量進入,位元組沒有出台具體的職級規範,而是儘可能保持創業狀態,只用「雙月OKR」和「360環評」進行考核,所有業務不計成本的招人,不對人數做限制,一直到2023年才有了制度上的徹底改變,當然,這個轉變是我們明天的內容了。

瘋狂的招聘,帶來的最直觀變化就是抖音的爆髮式增長,TikTok也出海攪動了全世界。

位元組跳動業務全面爆發,成長為中國網際網路的巨頭之一,也是全球最昂貴的獨角獸企業,沒有之一。

相對應的,計算機專業在這些年也成為跨越階層,就業高薪的首選,在2015年之前,計算機還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專業,2020年,一個985本科畢業的計算機應屆生的起薪是30萬,這個還只是網際網路企業人才競賽的白菜價。

當然,現在就反過來了,計算機碼農被認為是「青春飯」、「35歲高危職業」,而接替計算機的是新能源車企、晶片和AI企業。

所以,在今天比亞迪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類似的產業變化影子,以及對於人才招聘的布局。

我們藉助於文思子牙的AI助手,重新查閱了比亞迪2022年的財報。

比亞迪2022年營收4240.6億,同比增長96.2%,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上,比亞迪拿下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冠,在2023年上半年,獨享了中國市場3分之一的份額。

但是,比亞迪並不是只有新能源汽車一個業務,而是四大產業:

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製造;軌道交通的雲軌和雲巴;新能源的刀片電池、太陽能儲能方案;電子領域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它們恰好涵蓋了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鏈。

繼續翻看財報,截至2022年,比亞迪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擁有11個研究院,本身就擁有6.9萬名研發工程師,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4萬項、授權專利超2.8萬項,平均每天專利申請19件、專利授權15件。

本質上來說,比亞迪獲得的空前增長機遇,就是選擇了正確的方向,然後把寶押在了技術創新上,用足夠的定力和投入孵化出結果。

他們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研發出了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台3.0、CTB電池車身一體化這些差異化產品,讓品牌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大眾願意掏錢優先選擇比亞迪。

這一切背後,不是吃的過去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而是屬於工程師的「人才紅利」。

在財報里,我們還注意到一句話,今天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是34%左右。

它意味著兩件事。

第一、通常來說,超過30%就意味著進入主流市場,超過50%就要面對晚期大眾,產業開始進入穩定的成熟期。

所以,在30%和50%的界限中還存在著一個20%的市場空間,它沒有跨越16%生命線的刺激和超高增長速度,但它是主流市場當中的增量空間,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晚期大眾的選擇。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品牌能在早期大眾占據最多的份額,那麼進入到後50%的市場,這家品牌會牢牢占據優勢地位。

因為晚期大眾通常更偏向於選擇銷量最高,品牌認知度最強的企業。

這是比亞迪要爭奪的關鍵市場,也是保持人才紅利,延續技術創新的戰略需求。

同時,我也認為,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先進裝備製造業」還會有極大的潛能和空間,這也是很多企業要注意到的市場機遇。

第二、新能源汽車接下來會進入更為慘烈的競爭,不只是新能源車企彼此之間的價格競爭,還包括傳統車企、國外巨頭的全方位競爭。

大眾剛剛投資小鵬7億美元已經表明,國外車企轉型新能源的「2030年目標點」已經改變,2030年大機率是戰略誤判,真要到2030年再去做新能源汽車,黃花菜都涼了。

國外巨頭直接投資中國車企進行合作,主動參與競爭,會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進程,接下來大機率會復現網際網路當年的軍備競賽,人才儲備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相關的人員成本也會像計算機一樣攀升。

如果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現在,今天的人才市場正處於「需求的窪地」,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因為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不敢提多高的薪資,這就是企業挑人的買方市場。

03

培養背後的系統

我們花了不少篇幅講了招聘背後的產業趨勢和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3萬多應屆畢業生一下子進入到公司,怎麼去培養他們呢?

我們查閱了資料後發現,比亞迪有兩個不同的培養體系。

針對應屆生,比亞迪內部有一個「明日之星·百日蛻變訓練營」,從比亞迪創業初期的1998年就開始實施了。

訓練營為期100天,目的就是培養「謙虛、好學、吃苦」的奮鬥精神,找到可以與公司同頻共振的員工。

這100天的內容分別以「企業歸屬感、文化認同感、業務理解度、職業素養和崗位實戰能力」進行劃分。

相對應的,初期是比亞迪高管帶隊進行介紹和分享,闡述公司的文化理念,到業務方面就現場進行師徒組合,由師父輔導進行線上學習、文化活動和崗位實踐。

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選拔性的訓練營,企業需要的是讓這群應屆畢業生用3個月時間完成從「校園人」到「企業人」的角色轉變,以未來工作的勝任力作為成果目標。

這一套培養體系的內核是值得借鑑的,無關大小,這是每個企業都能夠做到的事。

像我們單仁牛商,就有固定舉辦的創新增長訓練營,以及周一大早會的文化傳承。

創新增長訓練營,就包含業務策略方向的解讀和總結,跟全員達成共識,確定我們的目標在哪,怎麼達成。

具體業務就由各自的負責人講解變化,進行宣導,先取得內部的認同,員工才知道我接下來要做什麼。

當然,第二套培養體系又有不同,它針對的是博士後的創新實踐基地,與高校聯合開展博士後的人才培養。

比亞迪從2017年設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大、清華大學14個理工學科聯合培養博士後,2023年又在深圳、重慶、西安三個地方開設了博士後培養基地。

培養出站的博士後憑藉項目成果,可以免去一般面試流程,直接進入比亞迪進行科研工作,職級待遇都不低,在內部被定義為技術領軍人才,這也是比亞迪技術創新的核心源泉。

這是一種典型的校企合作,學校推薦人才,組成團隊,企業提供項目方向和資源扶持。

比亞迪的做法同樣也是值得企業借鑑的,像我們的學員,深圳輕生活科技的陳總,他們專門做物聯網智能語音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服務,目前是行業的標杆企業,也是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他們就專門找到了中科院的聲學所,聲學所對於智能語音控制技術上的算法研究有很深的造詣,但他們的研究往往是基礎研究,沒有真正融合進市場。

陳芒總就帶著團隊,把自己積累多年的市場研發經驗分享給聲學所,提供費用確立研究項目,配合他們的算法,加上應用的實踐,實現了發明到專利的技術轉化。

這就是藉助於國內頂尖研發機構的力量,同時借力網際網路,做全網品牌的推廣從而打開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

招聘背後,從來不是簡單的成本計算,而是產業變化的趨勢,以及企業基業長青的人才培養制度。

這才是一家企業持續增長的底氣所在。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3da424b900360892d9d5719dc0b8a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