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依然不變,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都是好產品,但在選擇上要區分開來。
以比亞迪為主的刀片電池帶動了磷酸鐵鋰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的電動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動力,磷酸鐵鋰的優點非常多,比如說成本低、脾氣溫柔等,這些優勢非常適合大面積推廣電動車。
但同樣磷酸鐵鋰也有一些問題,比如說能量密度低、耐寒性差等,也都是技術端無法克服的問題。
三元鋰的優勢會異同於磷酸鐵鋰,甚至呈現強烈的反差感,比如說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同體積同自重可以存儲更多的電量,同時充電速度也可以更快,而且冬季續航表現相對穩定。
當然問題也非常明顯,脾氣爆裂,危險係數相對磷酸鐵鋰更高一些。
本質上用戶選擇產品,不是在三元鋰、磷酸鐵鋰之間糾結,而是在選擇不同車型上引起電池的爭議,目前除了比亞迪的幾款高端車型使用磷酸鐵鋰之外,基本上在高端車型上都是三元鋰。
我們的行業思維視角是,入門車型選擇磷酸鐵鋰是最好的匹配方案。
入門車型往往和銷量掛鉤,成本、安全性、口碑更加重要一些,入門車型用戶對性能、充電速度敏感度更低,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而且越是價格低廉的產品越考慮性價比。
所以說,20萬以內的電動車磷酸鐵鋰的價值要優於三元鋰。
但20萬以上,或者說更高級別的車型就需要藉助三元鋰電池的快充、長續航、冬季續航穩定性來支撐更好的用車體驗感。
一般來說,高端電動車需要更紮實的用料,車輛自重更大,電耗更高,為了輕量化和儲電量,一定是要優先考慮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
為了應對三元鋰的「暴脾氣」,各家的三元鋰電池防護也都更加出色,對熱失控、高壓充電平台、三電保護系統也更加優秀,這些都是需要額外的成本,顯然是入門電動車所沒有的預算優勢。
所以高端車型是有資本、有技術、有投入來壓制三元鋰的問題,釋放三元鋰優勢的。
所以我們反過來看,入門車使用三元鋰反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比如說我自己使用的ID.3,就是一台十幾萬的三元鋰動力電池包,最大的問題就是熱失控問題要比同級別、同續航的磷酸鐵鋰問題更大。
因為電池包的安全處理、技術的裝備以及整車的安全設計都沒有達到更高的高度,極限情況下的熱失控問題會比磷酸鐵鋰更高。
所以我們重申一點,預算不足的最好選擇磷酸鐵鋰,這樣能夠保證基本出行體驗,還能擁有更好的安全性,預算充足的消費者在購買高端產品時,三元鋰的優勢就會更加明顯。
當然,隨著寧德時代的4C磷酸鐵鋰超充落地,快充、安全以及磷酸鐵鋰這幾個標籤彙集在一個電池包上,未來的格局就會是另一種場面,更安全、更具有效率的電池包一定會改變未來的電動化用車場景。
只是目前來看,磷酸鐵鋰和三元鋰之間還有一個技術上的差距,但這個差距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小,安全 、效率之間也會有一個很好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