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討厭的生物是鵝頸藤壺?

2022-08-05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討厭的生物是鵝頸藤壺?

最醜陋的藤壺,寄居在海洋生物身體上繁衍生息,成為了動物們眼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可在人們的眼裡,藤壺中的鵝頸藤壺卻是一道高端食材,是一道最鮮美的海味。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下面,我帶大家一起走進鵝頸藤壺的世界!

關於鵝頸藤壺

哪都有達爾文系列,藤壺是達爾文研究過8年的生物,名字也是他取的,「藤壺」兩字看著優雅,一度讓我認為達爾文取這個名字是為了掩蓋它的醜陋。

藤壺屬節肢動物,頭部有點像馬的牙齒,尤其是鵝頸藤壺,還伸著一條長長的脖子(約15公分),和鵝脖子相似。

脖子下端連接的黑白色鈣質骨板,漲潮時骨板張開,不斷伸縮其褐色的觸手,過濾食物,脖子也跟著晃動,退潮後,骨板關上,又開始修生養息。

長相怪異,奇醜無比,又名觀音手、佛手螺、狗爪螺、海雞腳,妥妥的海洋生物「四不像」,關鍵還是一簇簇生長,密密麻麻,看著怪瘮人的。

嚇人是一方面,藤壺中空的梗節不但能將自己固定在礁石上,還能吸附在船底、木樁、鯨、海龜上,跟隨著它們四處漂泊和闖蕩,一動不動就能海游五洲四洋,在動物界也是獨一份。

正是它有這種不要臉的海遊方式,讓海洋生物和海上從業者們都十分討厭它。

海洋生物討厭鵝頸藤壺的原因

說起海洋生物,可能人們對鯨和大鯊魚最可怕,因為它們龐大兇猛,讓人膽寒。

可鵝頸藤壺,一個不起眼的海洋生物,令這些龐然大物都聞風喪膽,是鯨、海龜等動物的夢魘,藤壺表示,鯨在我這裡,只有被欺負的份。鯨也萬萬沒想到,我會和名不見經傳的藤壺扯上關係。

嚴格意義來說,欺負鯨、海龜等動物的元兇並不是鵝頸藤壺,而是它們的近親龜藤壺、嵌鯨藤壺、隱鯨藤壺等。

正宗的鵝頸藤壺主要生長在帶海岸的礁石上,守候一方安寧,它的這些近親可不是安分的主,常常寄居在海洋動物身上生活。

鯨和藤壺在長期博弈中,也讓藤壺得到了進化,其特殊的龜板結構可以牢牢地扎進鯨的皮膚,吸附在脂肪層上,仍由鯨前滾後翻,藤壺就像牙齒一般,錨固在鯨的身上紋絲不動。

藤壺可不挑,鯨身上的任何部位都是它們紮營的目標,遇到皮厚的地方時,大不了換一個地方。

最可惡的一點,藤壺竟然跑到鯨的私密部位周圍紮營,作為鯨的重要器官,可想而知,它要承受怎樣的痛苦。

藤壺唯一厚道的地方,它很少汲取鯨的營養,而是讓鯨帶著它們四處覓食,因為藤壺主要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2013年時,科學家發現一頭死亡的雄性座頭鯨私密處長滿了藤壺,足見藤壺對座頭鯨的傷害程度之深。

對於鯨而言,身軀龐大皮糙肉厚,有時還能甩掉部分藤壺,還能減輕痛苦,可對於體型小、行動緩慢、能量攝入少的海龜來說,藤壺寄居在身體上,簡直要了龜 命。

如果海龜不小心捅了藤壺窩,它面對的將是無窮無盡的折磨,此時,各式各樣的藤壺爭先恐後的寄居,其中龜藤壺較為常見,它會在海龜身上長的特別大。

2017年一群海洋動物學家,在我國台灣省屏東縣某海域,發現了一隻全身布滿藤壺的綠蠵龜,其中有一個龜藤壺竟然生長在了綠蠵龜的腦門上。

這對於綠蠵龜來說,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

同時,也有人發現,在很多被衝上岸的海龜身上,藤壺的寄居密集程度讓人直起雞皮疙瘩,以致於海龜都失去了自身的模樣。

所以,以鯨和海龜為例,大家知道為什麼海洋生物最討厭藤壺了吧?

不光是海洋生物,海上從業者也討厭它

藤壺不光禍害海洋生物,它還喜歡在船底、碼頭、海底光纜等地方安營紮寨,讓人們也十分討厭它。

以船舶為例,船底吸附的藤壺越多,船身就越重,阻力就越大,不僅耗費燃料,還會造成船舶觸礁風險。

藤壺堅硬的外殼處理起來可不省心,靠蠻力敲打擊落是行不通的,往往會採取剮蹭或求助化學試劑才能除掉。

鵝頸藤壺的剋星

藤壺讓動物和人都很頭疼,它們幾乎沒有天敵,只有兩種動物,可以限制它們的繁殖速度。

第一種為貽貝,它是攻破藤壺地盤的高手,通常情況下,貽貝會侵占藤壺的老巢,吃掉它們的幼體,可以放緩後代的繁衍。

第二種為海星,藤壺是海星的最愛,它大小通吃,不過海星也只能吃掉藤壺的肌肉成分,在海星飽肚子後,藤壺外邊那層堅硬的外殼還會牢牢的黏在原處,繼續成為寄居蟲的寄居場所。

藤壺能寄居龐大的鯨,可拿鯊魚無可奈何

從藤壺寄居的習性來看,它喜歡游的慢、肉質好、表面凹凸不平的動物,對於游得快的動物,強大的水流讓它們受不了,就算寄居了,也很容易被沖刷掉。

比如座頭鯨游速最快在4海里/小時,而海豚正常游速達到20英里/小時,大白鯊的平均配速在30英里/小時左右。座頭鯨很自然地成為了藤壺寄居的目標。

另外,鯊魚身上有一種「盾鱗」物質,這種物質堅硬無比,藤壺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扎不進去,因此鯊魚身上是很乾凈的。

討厭歸討厭,但鵝頸藤壺卻是人間美味

我看到鵝頸藤壺怪異的外形,除了全身起滿雞皮疙瘩外,很難想像誰是第一個嘗鮮的人,可當跨出第一步,品嘗到它的美味後,又讚不絕口,吃了還想吃。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鵝頸藤壺被視為珍饈,各地銷售價格也居高不下,由此可見它的美味程度。

我們也能看到許多獵手冒著生命危險去礁石邊緣採集鵝頸藤壺,要知道,把這種頂級海味送上高級餐廳,能得到不菲的回報。

藤壺硬皮下的肉質異常鮮美,是世界上最貴的食材之一,在歐洲各國,價格在幾十至上百歐元不等,進口到我國,一斤的銷售價格能達到1000元左右。

在美食界,鵝頸藤壺素有「來自地獄海鮮」的美譽,因為它的生存條件除了寄居在海洋生物身體上外,更多時候是集中生長在礁石縫隙間,或接近海面的峭壁上,這地方波濤洶湧,採摘難度很高。

西方有一門職業叫「藤壺獵人」,這類人為了尋求生活刺激,常常掛著繩索去撬鑿峭壁上的藤壺,失足喪生的人也不少。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鵝頸藤壺也是一樣,它不需要過多繁瑣的烹飪,煮熟後就可直接吃,也可加入少許白糖、檸檬或辣椒調味,增加鮮度。

食用時,把外層的硬皮撕開,吮一口裡邊的貝肉,裡頭溢出來的鮮甜汁水,回味無窮,鮮美程度遠勝於蟹貝和海螺,同時還帶有濃郁的大海味道,乃人間至味。

其實,這種美味在我國沿海一帶並不是很多,通體來說,歐洲的肉多好吃,國內的肉少粗糙。

可以說,能吃,好吃,就是吃貨們的福音!若平價一點,在餐桌上可能很常見,奈何太貴了,平民老百姓消費不起。

寫在最後

雖然藤壺很討厭,但存在即有理。大自然中的一切原生物種都是各自生態位中的一環,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藤壺寄居在海洋動物身上雖然會引起海洋動物的不適和痛苦,但只有極少數會造成該寄主的死亡。總體來說這個生態圈還是平衡的。

我甚至設想,藤壺大量寄居會引起該宿主游泳速度變慢,可能潛在中會成為有些不太成功的海洋掠食者捕食的機會。讓它們也能過一定地延續下去。

作為人們來說,對於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首先想到的第一條,能吃嗎?就好比鵝頸藤壺一樣,它令眾多海洋生物討厭,可卻讓人們回味無窮!

你們對鵝頸藤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吃過這種美味嗎?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303c1fe1f598246fe6da4336ff657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