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說:「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白帝城作為重慶市奉節縣的一座文化歷史名城,是奉節之行的首站。但奉節又是什麼地方?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模糊的。
儘管它被稱作是「重慶市的東大門」,但大多數遊客對奉節陌生,對重慶(主城區)印象深刻(如洪崖洞、李子壩、白象居、解放碑、朝天門等)。可一提起奉節,可能會有霎那間的空白。
如果你還記得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那你與奉節之間還是相識的。
奉節地處重慶東南部,位於長江三峽庫區腹心,屬四川盆地東部山地地貌,長江橫貫中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 境內有夔門、白帝城、瞿塘峽等旅遊資源。
奉節歷史悠久。西周時,為魚復國都城。春秋時,庸國魚邑治此,後屬巴國。戰國時,屬楚國。
在奉節2300餘年的建制歷史中,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陸遊、蘇軾等歷代詩人都先後到此,留下近萬首不朽詩篇。
其中,李白三過夔門,詩曰「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杜甫留居夔州近兩年,賦詩465首,描盡夔州萬物。
劉禹錫官至夔州,寫下可媲美楚辭《九歌》之妙意的《竹枝詞》,世代流傳,堪稱偉大。
真是夔門一開,詩從天上來。氣象萬千的夔門山水不僅給踏浪而來的文人墨客帶來無限靈感,也給夔州帶來了繁榮的商貿經濟,關稅收入((明清時期)一度僅次於廣州,排名全國第二。
奉節從唐武德二年至民國二年都是夔州路、府的所在地,歷經1294年。自唐、宋、元、明、清,奉節一直都在奉節設關(夔關)榷稅。
作為是夔州路、府的所在地,夔州路之大令人驚嘆。
面積相當於現在重慶市的兩倍,轄區包括今重慶(除璧山以西地區)、四川達州市、湖北恩施州、貴族貴陽市、遵義市在內的整個東部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奉節還成為川東2000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而奉節的商貿經濟自唐代發展以來,一直十分繁榮。唐代李益一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證明當時奉節(夔州)商貿在全國就已經很有名氣。
到了宋代, 夔州茶葉、鹽業、酒業等到空前繁榮發展。而當時的重慶還僅僅只是奉節轄區內最偏遠荒涼之地,陸遊稱渝州(今重慶)為」峽路天下最窮處」。奉節管轄重慶,貴陽近三百年歷史。
明清期間,夔府鹽業商貿發達,為四川最大海關,關稅收入一度僅次於廣州,排名全國第二,占全川關稅的80%之多。奉節夔府也成為四川省的商貿經濟中心。
雖然今天的我們已經無從於現實中見到夔州府城的全貌,但遷建至夔州博物館園區的清代古城門、城牆、鮑公館、明代大成殿等建築,仍可一窺夔州府城當年的雄姿。
奉節鹽業之所以如此發達,還是源於地理優勢。實際上,奉節產鹽量並不大,在其上游雲陽有雲安白兔井產鹽,下游巫溪有寶源山鹽泉,但川東地區鹽業最輝煌的地方還是奉節。
在古代,水路發達,意味著商貿興盛。位於長江水道瓶頸地帶的它,看似無道,實則是大路敞開。
從軍事方面來看,只要扼住奉節這一段水路的交通,便可坐擁東控荊楚,西扼巴蜀,進可攻占,退可據守。
在商貿發展上來看,奉節所在位置於長江、中游地區長距離貿易體系中具有中轉作用,轉為商貿物流中心地。
但隨著時代變化,現代建設的不斷發展,奉節的輝煌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頁篇章。水路已不足以支撐著它一直保持著高光時刻。 「奉節不在世人的關注中,已經很久」。
然而,祖國發展迅速。隨著鄭渝高鐵的貫穿輻射,奉節站的開通,這座歷史悠久的「夔州」將會迎來新的輝煌,抒寫新華章。沉澱了2000多年的歷史名城,有足夠的文化底氣面對世人的矚目。
以往重慶市區前往奉節,需坐高鐵至萬州再轉車(或巴士或的士),現如今重慶城區直達奉節只需1.5-2小時。湖北、四川等地前往奉節,也是一路暢順。
值得一提的是,來到奉節千萬不要忽視這一個字——「夔」。「夔」在《新華字典》里專指奉節。奉節即是「夔」,「夔」即是奉節。它可是奉節的專用字哦。
近年來,奉節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結合夔州的歷史文化以拆字法,賦予了「夔」字新的意義:
三峽之「首」
高山仰「止」
萬物成「巳」
秋興賦「八」
厚重人「文」
神州唯「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