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遺書:大明末帝的自殺之謎

2023-06-25     臨溪柚子

原標題:崇禎遺書:大明末帝的自殺之謎

公元1644年4月25日,農曆的三月十九,註定是大明王朝自打朱元璋開國定都南京起,國祚綿延了276年最為黑暗的一天。就在幾天前,闖王李自成率十萬眾將北京城團團圍住,可憐只剩下六七千缺衣少食的老弱殘兵,守護帝國的最後一道防線攻城戰。不出意料,火炮震耳欲聾,殺喊聲中沖天的硝煙騰起,火光沖天,外城很快淪陷,農民軍入了城,百姓夾道歡迎,闖王騎著高頭大馬,率領大軍入得城來,而內城又被太監曹化淳開了城門。

農曆3月28號,也就是進城的前一天晚上,在宮中飲酒的崇禎還長嘆說,「苦我民耳」,當得知賊兵已經入了內城,崇臣之道大勢已去,偌大的朝堂,文臣武將早就跑得沒影了,只有太監王承恩忠心耿耿跟著崇禎持劍逼皇后上吊,又親手砍了才十幾歲的公主的手臂,踉踉蹌蹌披頭散髮,在王承恩的攙扶下來到了紫禁城北面的萬壽山的壽皇亭,走了一路,鞋也丟了一隻,狼狽不堪。

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正大光明,從德勝門入京,承天門步入內殿,看到崇禎曾做過的金鑾寶殿,享受著勝利者的榮耀,而遙望宮闕的崇禎則搖頭嗟嘆,在自己的袍服上留下了一段遺言,在看好的一棵歪脖樹上上吊自縊,年僅33歲,至此明朝滅亡。

他的遺言很短,李自成看後竟然也被感動,那他的遺書到底寫的什麼呢,說,「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所謂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短短80個字,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既流露出亡國之君對國破家亡的巨大悲痛,又表達了對群臣誤國的惱怒和對逆賊的憤恨。更為難得的是,生命終結時,他還挂念著百姓,認賊分裂陣勢,誤傷百姓一人,那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真正是把老百姓放心裡了。

說句實話,這樣的古代封建皇帝還真不多。崇禎死了之後,過了幾日,3月21日,他的屍體才被發現,光著左腳,右腳只穿著一隻紅鞋,慘不忍睹。遺書很快被送到李自成那裡,他雖然粗通文墨,但看後,下令好好安葬朱由檢的屍體,相信他內心一定是有所被觸動。

而縱觀崇禎歷史上短暫的一生,絕對不能將他歸於昏君、暴君等亡國之君的行列,相反,大家反而對他抱著強烈的同情感。那麼崇禎為什麼寫這樣的遺書呢?這該怨誰呢?如同他開頭寫的一樣,想17年前朱由檢登基時,一少年人雷厲風行,不到三個月,就將盤根錯節大明十幾年的九千歲魏忠賢下獄,又不到一年,鐵腕出擊,剷除了禍國殃民的魏氏集團,徹底肅清了晚清的閹黨之禍,獲得了極高的政治聲望,被壓迫已久的老百姓都稱讚他為百年難遇的民主聖君,精準找到帝國衰落的病根。

崇禎帝立即全身投入到拯救大明江山的工作中,根據史料記載,上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勞成疾,宮中無從厭日。可見,當全國各地各種各樣的難題如雪花般向他砸來,讓他達到了一種,我將無我的境界,像徹底澄清朝野,一掃污濁之氣,還大明一朗朗乾坤。但坦白講,大明已經被幾代皇帝接力霍霍,內政外交一塌糊塗,軍事對外被後金揍得一敗在外,對內政治腐敗反賊自己百姓苦不堪言。崇禎帝就算是一腔熱血,擁有雄心萬志,天天通宵達旦,極盡勤勉,堪稱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

承天門遺址

但事實大明積重難返,早已風雨飄搖,靠他一個人是救也救不回來的,再加上血氣方剛,太想把事情做好,讓大明重回和平盛世,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急於求成,想立竿見影,但制度的崩壞他可沒看到,很多政策都是匆忙著急上馬,註定了結果的悲劇。

據統計,在他在位的17年間,光首府內閣大學士就多達50多位,更換頻繁之誥令人咋舌,因效益不彰顯被關進監牢的三品以上官員有145人也由此得見,政策應該是三番四復,夕改招耕,最終的17年皆為無用功。更要命的是遼東戰事吃緊,崇禎被迫主動加征賦稅,當時天災又特別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徹底被逼上絕路,不得不揭竿而起,還沒完。

常說疑人不用,用而不疑,但崇禎這個疑心病非常重,總對功臣充滿著懷疑,連大明最後的基石,中了離間計的袁崇煥,他就接受不了,將其千刀萬剮,徹底失去了民心以及駐守邊城軍隊的軍心。

崇禎最該死的性格還有吝嗇,國家危難,他說自己沒錢,號召眾位皇親國戚捐獻銀兩,以充軍資,眾位勛貴,有錢不拿出來也就算了,等李自成進了內城,竟然擄走了崇禎攢了十幾年的私房錢,高達7萬金銀。

袁崇煥畫像

所以他遺囑中說,臣子不行是對的,是制度造成的。可是仔細分析,更大的責任反倒是在崇禎自個兒身上,賴不著別人。那他呢?已死於大明,共存亡,也算是君王死社稷,留下一生的功過,任由後人評說。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2747b1b18874fab96505b00638a44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