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皇帝為何要祭祀西漢皇帝?又為何在長安和洛陽搞出兩座祭廟?

2023-09-19     尋根拜祖

原標題:東漢皇帝為何要祭祀西漢皇帝?又為何在長安和洛陽搞出兩座祭廟?

宗廟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誰能想到,東漢的皇帝們集體懵圈,居然拜錯了祖先,他們放著自己的祖宗不磕頭,卻給別人家當孝子賢孫。

即便出身貧苦如朱元璋,人家還能找到朱五四、朱六一,劉家是皇室後裔,難道沒落到連祖宗是誰都找不到了?

當然不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譜系很清楚,漢景帝是他的六世祖,以下分別是:五世祖長沙王劉發、高祖舂陵侯劉買、曾祖鬱林太守劉外、祖父巨鹿都尉劉回、父親濟陽縣令劉欽。

雖然劉家有點王小二過年的趨勢,但好歹是官宦人家,有頭有面的人物。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他的子孫們「上錯墳」了呢?

這事要從光武帝劉秀的一個決定談起。

東漢建立後不久,劉秀突然宣布自己「換爹」了,從今以後跟劉欽斷絕父子關係,他又給自己找了個「新爹」——漢元帝劉奭。

當了皇帝就不認爹,難道爺倆苦大仇深?還是劉秀想沾漢元帝的光?

皇帝是要臉面的人,哪怕劉秀跟他爹打破頭也絕不敢因此不認爹。其實劉秀是個苦命娃,父親去世時他才8歲,留給他的是無盡的思念和模糊的記憶,沒有絲毫仇怨。

劉秀已經是皇帝還需要沾前朝皇帝的光嗎?

我們先將劉秀與漢元帝的關係捋一下:漢元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子漢武帝的四世孫,劉秀是漢景帝的第六子長沙王劉發的五世孫,也就是說,他們早在四五代之前就分叉了,按照古人「四代親盡」的活法,他們除了一個「同宗」的標識,連親戚關係都算不上了。

劉秀出生時,漢元帝已經去世二十七年了,二人毫無交集;劉秀登基時,西漢帝國也已經亡了十七年了,所以,劉秀沾漢元帝的光似乎天方夜譚。

但歷史就是這麼神奇,劉秀還真的沾了漢元帝的光。在宣布自己被過繼給漢元帝後,劉秀同時宣稱,他就是漢元帝的太子,並且以皇家嫡系的身份繼承了皇位。

弄了半天,竟然是為了蹭一個「太子」的身份,這是不是太搞怪了?

這都要怪古代的「天命理論」,古人認為,王朝的建立必須要符合天命,皇帝更要合法繼承。基於這兩個條件,劉秀建立的帝國該如何證明「天命所歸」呢?又該如何證明自己的皇位是合法的呢?

「天命」這玩意兒摸不著,看不到,只能靠凡人尋找蛛絲馬跡,難度太大。當初漢朝取代秦朝,人們花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來證明它的合法性,直到西漢日暮西山,這個話題都沒停止過。

所以劉秀採取了「走捷徑」的辦法:我的帝國不是新帝國,而就是漢朝,我僅僅是「恢復漢室」,漢帝國的合法性已經驗證過了,所以我的帝國就是「免檢產品」。我的皇位也不是搶來的,我本來就是皇家嫡系,按照宗法制,我以太子身份即位,是「質量信得過產品」。

認一個爹,就洗白了「搶來」的政權、「奪來」的皇位,你說劉秀的這個便宜沾的大不大?

但問題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沾了光,就得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親爹不能認了,祖宗也不能亂祭祀了。

這一點劉秀心知肚明,早在建武二年鄧禹西征,攻入長安時,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將西漢十一位皇帝的神位打包特快專遞送往洛陽。

可別小看這十一塊木牌,它們代表了王朝的正統性,劉秀有了它們就等於掐住了天下人的心。

於是劉秀趕緊在洛陽建高祖廟,並以後嗣皇帝的身份祭拜高祖、太宗、世宗、中宗、高宗及成、哀、平諸帝,這就是東漢的皇帝會供奉西漢皇帝的原因。

可是劉秀多少還有點不甘心,總是想著打點擦邊球,將自家的祖宗一起供奉了。於是他又在洛陽修建了「親廟」,專門用來祭祀自父親以上四代祖先。

這一來,洛陽有了兩個祭祀場所,一個是以劉邦為首的「宗廟」,一個是以舂陵侯劉買為首的「親廟」,兩廟並列,共同祭祀。

看起來挺完美的一件事,但找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祭祀不是開玩笑,它代表了國家的法統,您既然繼承了大漢的嫡系,就不能顧私情去祭祀親廟。

簡單的祭祀行為,被上升了到了法統的高度,至於這麼小題大做嗎?

我們不能脫離現實環境看待這件事,事實上,歷史上為了繼承法統的問題,曾經多次爆發重大事件。比如,漢哀帝追諡生父劉康為「定陶恭皇」、宋英宗追諡生父趙允讓的「濮議之爭」、嘉靖皇帝追諡生父朱祐杬的「大禮議之爭」等等。

這些爭議既是「正名」之戰,也是維護法統之戰,甚至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工具。

這場非議爭論了好幾年,事實上,如果不是大臣們的反對,我估計劉秀一定會「得寸進尺」,直接追封自己的四代近親為皇帝。

迫於壓力,李秀只好妥協,到頭來,生身父親劉欽只被追封了一個「南頓君」的封號。後來,他又被迫將「親廟」移到家鄉舂陵鄉(改稱章陵縣),由庶系子孫及當地官員祭拜,他自己以及東漢的歷代帝王都不能再去祭拜了。

劉秀去世後,漢明帝在洛陽替父親建「世祖廟」,將西漢歷代帝王的神位全都移回長安,從此東漢帝國形成了兩座宗廟,即長安的「高祖廟」和洛陽的「世祖廟」,高祖廟祭祀以高祖劉邦為首的西漢歷代帝王,世祖廟祭祀以世祖劉秀為首的東漢歷代帝王。

漢明帝為何要將兩漢帝王分別建廟祭祀呢?理由很簡單,為了抬高父親的地位。

光武帝劉秀「投機取巧」,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他將自己的開國皇帝身份弄沒了,這就勢必帶來一個大麻煩。

按照古代天子「七廟」的規矩,高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四位先祖,再加上現任皇帝以上的三代祖先,合稱七廟。前四廟享有「不祧」(永世祭祀)的特權,後三廟隨著時代推移,會被拆毀(親盡廟毀)。

也就是說,等到劉秀的玄孫即位後,他只祭祀父、祖、曾祖,以及四位不祧先祖,而劉秀作為高祖,他的祭廟就會被拆毀,神位就會被扔進「犄角旮旯」,跟那些被祧的劉家人一起「拼桌吃飯」。

作為一名事實上的開國皇帝,這顯然很不公平,按照歷史功績,劉秀應該與劉邦平起平坐。

漢明帝於是打破慣例,給父親上了一個「祖」(世祖)的廟號,而不是常規的「宗」,並且跟西漢帝王們「分灶」。如此一來,劉秀死後又神奇般地恢復了開國之君的待遇。

從那以後,東漢的皇帝們就高祖廟和世祖廟一起祭祀,既保住了法統上的合法性,又兼顧了東漢一脈的私情。唯一遺憾的是,劉秀始終沒能找回親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247caa24052bbdb0b2e741e7f70ed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