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習近平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詞作者:辛棄疾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
眾山欲東。
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
小橋橫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閒,天教多事,
檢校長身十萬松。
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
看爽氣朝來三數峰。
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
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我覺其間,雄深雅健,
如對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問偃湖何日,
煙水蒙蒙?
賞析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青年時,積極參加抗金鬥爭。曾上書南宋朝廷,條陳戰守之策,但不被採納。後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官。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迫害,最終退出政壇,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歲。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其詞作充滿對國家興亡的憂慮和收復山河的豪情,傾訴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合稱「蘇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壯美山川、隱居生活的小令則風格明快、清麗,亦受到人們讚許。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沁園春》,調名緣起《後漢書》,沁園指公主之園。最早傳世作品為張先詞《沁園春·寄都城趙閱道》,但張先之詞與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相比,尚欠精工,故後人填詞多遵蘇詞,以為正體。《欽定詞譜》收此調共七體,其中正體為雙調,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此調上下片四字對偶句甚多,多抒發壯闊情志,為豪放派詞人所鍾愛。有《壽星明》《洞庭春色》等別名。
這首詞作於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前後,此時辛棄疾罷官閒居上饒。「靈山」,上饒西北方的一座山,「齊庵」是山中庵堂,「偃湖」為山中正在修築的人工水域。從詞題來看,此詞為辛棄疾於靈山齊庵中所作,此時他閒居此地,營造山水以寄寓失意之心情。
上片三個短句將靈山寫得極富動態,開篇即顯示出力量感。以駿馬奔馳、迴旋之動態來寫山,賦予了靈山無限氣勢。山中飛瀑之「跳珠倒濺」也見出生氣。後兩句寫橫跨在湖上的小橋如初弦月,「弓」字活用為動詞,畫面靜中含動。下三句「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寫自己被派遣來管領靈山十萬棵松,這裡是自嘲也是胸中悲憤的委曲表達,表現出辛棄疾渴望統率大軍為國征戰的豪情壯志,也流露出他英雄失意、無路請纓之悲慨。末三句寫自己所居,「龍蛇影」「風雨聲」借前人語典繼續寫松,同時也道出自己與松樹、與自然山水的密切關係。
下片以聚焦式筆法繼續寫松,「爭先見面重重」和「爽氣」寫松樹如將士般有著激昂的士氣。以下七句更是融合了比擬、比喻、用典集中寫松。寫長松如謝家子弟一般,有著倜儻風采,又如司馬相如的車騎隨從般氣度雍容,而詞人身處其中,只覺長松如司馬遷的文章一般「雄深雅健」,宏偉而深邃。以人喻山,可見辛棄疾對靈山、對長松傾注了無限感情,已然將其視為麾下親密之將士,抑或是知己。最後三句,展望偃湖營造後的情景,「煙水蒙蒙」中融入了辛棄疾對這一片山水的親切感情,也映照出英雄詞人之豁然與自適。
全詞意脈流暢、詞境渾融,激越而不粗豪,充滿力量而又不流於叫囂,這樣的功力非豪放派領軍人物辛棄疾不可,雖為描寫山水,但詞人的英雄豪情及不甘賦閒的心志已然包蘊其中。
撰稿:陳驥
誦讀賞析:唐國強
欄目介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宋詞以其獨特的神韻獨樹一幟,與唐詩並列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
「未來講堂——經典宋詞誦讀與賞析」活動,通過多媒體重新演繹,讓最經典的詞句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把美的享受和寶貴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兩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們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同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兩岸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