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甘肅一農民上交一副盔甲,考古學家一看:終於找到你了

2022-04-04     球球房產

原標題:1955年,甘肅一農民上交一副盔甲,考古學家一看:終於找到你了

引言

1955年,酒泉市文化博物館出現一副金銀線製作的盔甲,外形看起來堅固無比,材質昂貴,非普通人家所能擁有的。據專家考察,發現這盔甲的主人竟然是清朝名將年羹堯。

年羹堯,熟知清朝歷史的人都聽過他的事跡。他學識豐富,天資聰穎,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他武藝超群,馳騁疆場,立下赫赫戰功;他位高權重,做事驕橫,入朝覲見時百朝文武皆跪在道路旁恭迎。除此之外他還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寵愛,委以重任。

雍正皇帝剛剛繼位的時候,害怕滿朝大臣不同意,發動政變,就讓年羹堯時刻陪在身邊。

就是這樣一位權傾一世的人,最後卻落得自己自殺,全家流放的悲慘結果,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年羹堯做錯了什麼導致他非死不可?他死後他的後人又怎麼樣了?為什麼伴隨他征戰沙場的盔甲會出現在酒泉縣文化博物館?本文將帶你揭秘。

將軍恃功自傲,失勢獲罪身死

年羹堯在公元1700年高中進士,被分配到翰林院任職。憑藉著豐富的學識、個人出眾的政治、軍事能力,他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康熙認為,年羹堯正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提拔年羹堯為內閣學士,不久又封他為封疆大使。

年羹堯十分感激康熙皇帝對他的認可,曾上書表明自己竭力圖報、誓死守護國土的決心。年羹堯說到做到,幾年間就立下赫赫戰功,康熙十分重視他。年羹堯的仕途也一帆風順。

康熙晚年,諸皇子為了太子之位開始爾虞我詐,這讓康熙十分憤怒。胤禛(後來的雍正帝)看穿父親的心事,為了得到太子之位,他表面上假裝對太子之位不感興趣,整日與高僧待在一起,背地裡拉攏手握重兵的年羹堯。

劇照

因為年羹堯是西陲要員,坐鎮西北,可以抑制住與胤禛抗衡的軍隊,讓他可以盡全力做其他的事情。

雍正剛剛繼位時,時局不穩,需要處處仰仗年羹堯,年羹堯也盡力輔佐新皇帝。時間一長,兩人培養出不同尋常的關係。每次雍正遇到重要官員任免和職位安排的時候,都會找年羹堯一同商量,相互交換意見。

年羹堯遇到事情可以隨時上奏,直接上報給皇帝。皇帝在批閱奏摺的時候也會詢問年羹堯身體狀況,語氣如同家人,十分親切。

雍正二年五月,年羹堯平定青海叛亂,雍正感激不盡,他在奏摺里表示——如果我的子孫辜負你、背叛你,那麼他們就不是我的子孫。

天下人得知你的事跡不佩服你,那麼他們就不是我大清的子民。短短几句話,表明了雍正對年羹堯的器重與愛戴,絲毫不在乎君臣有別。

在雍正繼位的前兩年,他對年羹堯的偏愛達到了極致,不僅僅賞賜玩物,還封官加爵。雍正如此偏愛他,為何他最後還是落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結局?

因為,雍正對年羹堯從來沒有建立過真正的親密關係。

在康熙末年,年羹堯憑藉個人出色的能力,成為最年輕、最受皇帝喜愛和信任的封疆大使。當年,雍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刻意拉攏年羹堯。雍正即位後,年羹堯全力協助他,起到了輔助的作用。雍正也時常稱年羹堯為恩人。兩人關係也比常人更親近。

在外人眼裡兩人關係看似親密無間,但是只有雍正知道這層關係是建立在「利益」這個基礎上的。所謂「功臣」不過是皇帝統治的一件工具而已。

當「功臣」損害了皇帝的利益,威脅到他的統治地位,皇帝就會毫不留情殺了他。雍正與年羹堯正是如此。

初期時,兩人合作互惠互利,但時間一長,因性格迥異,矛盾就出來了。雍正年少時並不得寵,又生活在皇宮,為了韜光養晦,他只能小心翼翼行事,所以他城府深沉;而年羹堯憑藉自己的才能,少年得志,一路高升,從不依靠他人關係,這導致他性格狂妄不羈,目中無人。

更何況年羹堯當時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這表明兩人以後的衝突並不可少。

公元1724年,年羹堯的入朝覲見是兩個人關係破裂的導火線。在趕往京城的途中,年羹堯下令要求直隸總督李維鈞等人跪在道路旁迎接他。到了京城,文武百官下馬向他問候,他視而不見,態度傲慢。

在朝廷覲見皇帝時,他也很怠慢,毫不拘束,甚至說出「無人臣禮」等話。年羹堯種種蠻橫無理的行為被雍正看在眼裡,他心中感到不安,對年羹堯起了疑心。

但是,一來念及舊情,二來時機未到,雍正並沒有立即處罰年羹堯,而是手寫一份諭旨,上面講述了功臣保全名節的故事,暗示年羹堯莫要太囂張。然而年羹堯不會揣測帝王之心,沒有感覺到雍正的變化,也沒有將此事放在心裡,依然我行我素。這使雍正下定決心要想搞垮年羹堯。

雍正通過硃批和信得過的大臣進行密切的交流,拉攏反對年羹堯的大臣,再挑撥離間,一步步瓦解年羹堯的集團。一切準備就緒,現在只需等待時機。

公元1725年三月出現了祥瑞,為了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雍正皇帝舉辦活動,群臣祝賀。年羹堯也上賀歌頌皇帝,誰知他一時疏忽,將「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干」,再加上書面潦草,這使雍正皇帝憤怒不已,認為年羹堯恃功自傲。

但是礙於年羹堯功高蓋主,且沒有明顯的過錯,他只能下令降職年羹堯。其他官員看清局勢後,知道了皇帝的用心,他們迎合皇帝,開始推波助瀾,紛紛上書揭發年羹堯的罪狀。

於是雍正皇帝以「群臣所請」的名義,剝削了年羹堯所有的職位,並將其押送到京城。

十二月,朝廷大臣列舉了92條罪行。其中,有30多條罪行就可以讓年羹堯當即立斬,株連九族。

但是雍正認為,年羹堯服侍過康熙皇帝,曾經立下赫赫戰功,也盡力輔佐過自己,如果對他用刑,恐怕會寒了其他大臣的心,自己還會背負上心狠手辣的惡名。

為了考慮大局,雍正皇帝假意表示自己開恩,不殺年羹堯的家屬,但是要求年羹堯自行了斷。就這樣,功成名就的大將軍以身敗名裂而告終。

恩師行俠好義,冒死救下後人

年羹堯死後,他十五歲以上的孩子都被發配到貴州、雲南、廣西等偏遠地區充軍,其他子孫將來達到十五歲,也要被發配到邊疆,永不赦免。在當時的年代,發配到偏遠地區看似留有活路,其實生不如死。

眾官員害怕牽連其中,無一人為其求情,但是有一位教書先生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就是岳鍾舉先生。岳鍾舉是年羹堯為教導兒子們專門請的老師。此人浩然正氣,遇事臨危不懼,年羹堯生前很器重、信賴他。

年羹堯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年熙年幼時患病而死,次子年富在父親被處死後,也隨父而去,僅剩最小的兒子年忠。岳鍾舉不顧自身安危,連夜帶上年羹堯的小兒子年忠和伴隨他征戰沙場的盔甲倉皇出逃。

因為年忠是朝廷重犯,岳鍾舉害怕其他人認出他,便帶著年忠來到自己的家鄉——山西。但是當時的山西正遭受水災,百姓流離失所,岳鍾舉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人。兩個人來到這個地方舉目無親,沒有依靠,只能繼續逃亡。但是,究竟可以逃到哪裡呢?哪裡可以長期居住下來呢?

突然,岳鍾舉想到年羹堯生前很寵愛一個妾,為了討她歡心,年羹堯時常送禮給她的家人,對她家人照顧頗多,兩家人來往密切。而且妾室老家住在甘肅武威,那裡地廣人稀,不易被發現,最重要的是離京城很遠,易於長久居住。

想好逃亡的方向之後,岳鍾舉連夜帶著年忠出城。但是一路上有無數官兵在排查,為了保護年忠不被發現,他將年忠的姓氏改成「連」,從此年忠變成了連忠。

到了甘肅省中部——鎮番,兩人開始做起小本生意維持生計。乾隆元年,兩人一邊做生意一邊往甘肅省內部遷移,最終在金塔落腳。

為了報答當年年羹堯「伯樂一顧」之恩,他盡心盡力照顧連忠。連忠也將岳鍾舉當成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對待。到達金塔後,岳鍾舉將所有積蓄拿出來為連忠娶妻蓋房。

岳鍾舉時常勸誡連忠不要為父報仇,放下恩怨。雖然沒有之前的榮華富貴,但是能夠相安無事,娶妻生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也是一種幸福。連忠也一直銘記在心。由於操勞過度,岳鍾舉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岳鍾舉去世後,為了方便祭拜他,連忠將他埋在家附近,每到清明節和過年前,連忠都會帶著家人到墳頭祭拜他,這種習慣最終成為家裡的習俗,供桌上擺著年羹堯和岳鍾舉的畫像。

為了懷念父親年羹堯,連忠將帶出來的盔甲視為家裡的傳家寶,代代相傳下來。大多數後人並不知道這位祖宗是誰,只知他曾經是一位立下赫赫戰功,受人愛戴的大將軍。後來據歷史學家認證,連忠的後人大多居住在金塔紅光村三、四組。

他們在金塔居住了266年,總戶數約30餘戶,共九代傳人。「先有岳家墳,後有連家人」這句話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了一段佳話。

時局動盪不安,文物上交政府

1946年到1949年,我國爆發了解放戰爭。當時國內國外形勢錯綜複雜,物資緊缺,時局動盪不安。解放初期,各種政治運動頻頻爆發。連家後代連中傑是大隊幹部,又當過兵,政治嗅覺十分敏感,他知道自己無力保護這副盔甲,深思熟慮下決定將這副盔甲上交給政府。

1955年,連中傑將盔甲精心包裝起來,放在木製的箱子裡,親手交給酒泉縣文化館(現為酒泉市博物館)的副館長郭儀先生。為了保險起見,連中傑上交文物的時候沒有透露姓名。

郭儀先生研究文物多年,他看這副盔甲是由金銀線繡制而成,外面有鉚釘,內部沒有甲片,一眼就覺得這件文物價值連城,想進一步了解。奈何,對方什麼都不說,只說這副盔甲是清朝名將年羹堯。

高正剛先生,原酒泉市文化館館長,對這件事情特別清楚。因為當時他剛剛在文化館工作,平日裡負責一些打雜工作。

那天他的任務就是往鐘鼓樓搬送文物,其中就有那副盔甲。他親眼看見箱子裡的那副盔甲,盔甲表面一點灰塵都沒有,看樣子這戶人家十分愛護它。

2021年上半年,酒泉博物館在實現文明單位創國級的目標後開始加強媒體宣傳力度。

它通過免費開放博物館,增加與其他博物館的交流,免費開辦專題講座,在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在抖音、快手發布視頻等等方式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館內的文物以及它們背後的歷史。

除了對外宣傳,酒泉市博物館對內也開始一系列的演練。為了保證在突發情況下遊客可以順利逃出,2021年,博物館與電梯維修公司合作開展了一場電梯故障應急救援演練。

2022年,曾經負責接收、保護盔甲的郭儀和高正剛先生早已經退休了,但是他們把自己對文物的責任感傳給了一代代守館人。俗話說,「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是寶藏,更是責任。」

總結

年羹堯從高不可攀到身敗名裂,也不過才一年的時間。每當我們聊到年羹堯悲慘結局的時候,不免感到遺憾。

但是按照歷史的規律我們得知,年羹堯是必死無疑的。原因很簡單:年羹堯個人的軍事能力出眾,戰績累累,由於平時打仗都與士兵在一起,他在軍隊里極具威信。

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應該聰明一點,自己低調做事或者功成身退,然而他不僅沒有收斂,反而做事驕橫、目中無人。

雍正皇帝本就城府深沉,喜歡猜忌。當年年羹堯平定戰亂,守護國土時,雍正自然十分開心,對待年羹堯如同家人,但是時間一久就會由感恩變成猜測後來是畏懼。他所畏懼的就是年羹堯的權力和威望。

年羹堯此生最幸運的恐怕是遇到教書先生岳鍾舉,在他落難的時候不僅沒有落進下石反而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拚死救下年羹堯唯一的血脈,讓他的後人繁衍至今;也是先生護住他最心愛的盔甲,讓這副盔甲免受損壞,保存至今,成為珍貴的文物。

參考文獻

[1]鄭志虎 年羹堯盔甲之謎[M]政協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委員會編

[2]張海霞 年羹堯之死[N]群文天地 2021年第14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1d1f7e9557749bdd572b2c4cc0cc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