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素質教育的樣本,你會發現素質教育有兩個繞不過去的檻

2022-04-11     明珠絮語

原標題:看完這個素質教育的樣本,你會發現素質教育有兩個繞不過去的檻

01

第一批經歷「素質教育」的孩子怎麼樣了?《人物》雜誌官方帳號以此為題進行了報道。

在著名的北京十一學校,紀錄片《真實生長》用十年時間,選擇了三個有不同性格、不同家境的高中生,記錄了十一學校的素質教育改革。

個人感覺,十一學校的素質教育和北大附中的模式差不多,都是主張自由、平等,實行走班制,有海量的選修課,有各種各樣的活動。

但縱觀整篇報道,有兩個關鍵詞始終揮之不去,也許,這兩個關鍵詞,正是我們的素質教育繞不過去的檻。

02

第一個關鍵詞,是「高考」。

不管是十一學校還是北大附中,都只是把素質教育的嘗試放到了高中的前兩年。

到了高三,仍然要開啟高考模式,緊張的時間安排,不斷地刷題、考試,和眾多的「高考工廠」沒有太大區別。

在當下,沒有高考成績的學校,素質教育搞得再好,也算不上是一所好學校。

所以,即使是搞素質教育,最後的落腳點,仍然是高考,而贏得高考的最佳手段,仍然是考試和做題,這是一個尷尬的事實。

03

第二個關鍵詞,是「階層」。

面對自由式的素質教育環境里學生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三位主人公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兩位來自中產階層的家庭,他們面對學校提供的環境和資源,如魚得水,找到並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向。

而另一位,則是選擇了應試教育模式,每天三點一線,浪費了學校優越的環境。

至於原因,其實很簡單,前兩位出生在中產之家,早就完成了階層跨越,有著強大的家庭後盾。

而最後一位,母親下崗,父親是一名檢車員,只是一隻腳跨進了北京,經濟基礎薄弱,自己這一代還承擔著人生積累的重任。

她對考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的需求,比其他同學更迫切。

04

理想的素質教育,應該是給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從中發現學生的特長和興趣,然後因材施教,因興趣施教。

但這樣做不能忽視一個前提,就是出路。

如果學生們最終的出路只有高考,那麼,素質教育就不是一個學校的事情,更準確地說,不是中小學的事情。

而在當下,高考還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這一模式將長期存在。

所以,素質教育也只能是在高考框架下的素質教育。

十一學校之所以在素質教育的同時仍然能保證高考成績,我覺得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學校在招生的時候是「掐尖錄取」,每個學校的學霸,才有資格進入這所學校。

這些學霸,無疑擁有較高的學習效率。

如果只是平均水平的普通生源,恐怕只靠高三年級一年的拼搏,很難贏得高考。

05

另一個,「你是誰」最終決定了你選擇什麼樣的教育。

我們都欣賞谷愛凌接受的教育,但我們也得承認,人家僅僅在滑雪上的教育投入,就高達幾千萬元之巨。

英達兒子從小就開始學習冰球,現在是中國冰球隊的主力,但連英達都承認,自己要努力掙錢支撐兒子高昂的費用。

那位在十一學校里搞應試的同學看似不合時宜,實際上無比正確。

她按部就班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現在進入了銀行工作,開始經營自己穩定的小日子。

可以想像,若干年後,她的下一代,會和她的中學同學們一樣,去嘗試素質教育。

作為家長,她會底氣十足地告訴孩子,你去折騰吧,如果考不好可以出國,將來掙不到錢,我們養你!

06

素質教育確實很好,也是教育的大勢所趨。

但高考的指揮棒決定了,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仍然是考試成績。

同時,素質教育也因人而異,學生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不在乎高考,不在乎謀生。

「高考」和「階層」,或許是我們在搞素質教育時,繞不過去的兩個檻。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001b7fb8d89fa8e1eae6ba37c2d47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