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孩子起個帶有深意的名字,不少父母為此絞盡了腦汁。但起的名字如果太過獨特,反倒會生出不少麻煩。
上面這個字,正在寫文章的小編,試了各種輸入法,都打不出來,只好用它的繁體"頔"來代替。
浙江嚴女士的女兒,因名字中含有"頔"這個生僻字,竟嚴重到影響保研的地步。嚴女士的女兒在上海某大學讀大四,前不久獲得了保研資格,這本應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嚴女士一家人卻為此苦惱不已。原來,當學校在"學信網"上給女兒錄信息時,才發現其名字沒法錄入系統。
嚴女士說,女兒平常買車票只能去窗口買,辦理業務的時候,總是得用拼音或者特殊符號代替,現在又影響到了學業,更擔心女兒因為名字問題,後續還會產生諸多麻煩,因此覺得很對不起女兒。學信網客服稱,註冊時可以用符號或者拼音代替,但要和學籍上的信息保持一致。名字里有生僻字,學信網如何註冊,有網友給出了操作成功的案例。
現代漢語詞典里,對"頔"字的解釋是:美好,多用於人名。但實際情況是,連電腦都打不出來,不被系統承認,就變得不是那麼美好了。
不否認,給孩子取名用生僻字的父母,是寄託了很多的美好願景及期望,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這個名字給自己小孩帶來的問題。從剛開始入學,寫自己名字開始,笨點的可能會因為名字太難寫,而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遭到他人的恥笑;再到認識朋友社交,不用想都明白,名字帶有的生僻字的人,會沒有那些容易記、容易讀的人社交便捷及廣泛;畢業參加工作面試時,由於名字太過生僻,HR不認識或者電腦打不出來,就有可被刷掉了。
文化用偏了,就是障礙,美妙的名字,往往是普通字的精妙組合。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反而會適得其反,既顯得附庸風雅,又會帶來諸多不便。山東曾審理了首例姓名權行政訴訟案。濟南市民呂某給女兒起了一個既不隨父姓、也不隨母姓的詩意名字,叫"北雁雲依"。 登記戶口時,派出所拒絕為其辦理戶口登記,理由是名字不符合規定。為此,呂某提起了行政訴訟。最終,法院駁回了呂某要求辦理戶口登記的訴訟請求。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總人口中,名字中含有生僻漢字的超過6000萬人。這個數量說明,大家對生僻字還是比較推崇的,除了起名要用生僻字,近年來,網絡上也時不時颳起學習生僻字之風。歌曲《生僻字》收集了70多個生僻字,一經發布,很快就引得無數網友點贊、轉發以及學唱。
因為名字太過生僻而影響保研,不是生僻字的錯,也不是當事人和家長的過錯,此事間接反映出相關係統該更新了。系統里沒有"頔"字,難道就應該把這個字刪除掉嗎?這是本末倒置吧,不符合當下大力倡導、發揚傳統文化的潮流。因為名字問題,在公共服務中處處碰壁的現象,早就應該改變了。
孩子能否有出息,名字起的作用不大,希望家長在給孩子起名字時,不要只圖一時之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Qvj24BMH2_cNUgcc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