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胡場鎮祠堂灣村,寒意陣陣。在一棟不足9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房子內,貧困戶張同新一邊將破損的棉褲遞給妻子何冬姣縫補,一邊對記者說,「這一切得感謝扶貧工作隊,幫我找回了走失多年的妻子。」
故事還得從今年3月的一天說起。那天,市司法局駐村第一書記左澤貴帶領隊員關博入戶走訪時,了解到他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妻子與家人走散。4年間,張同新雖嘗試過各種方法,但因種種原因,尋親未取得進展。
「在省級電視台播了20天的尋人啟事,發動武漢的親戚尋妻,收效甚微。無奈之下,只能到當地派出所報案。之後,只要聽到有人說,哪個地方有像我妻子的人,就會根據線索尋找,但每次都失望而歸。」談及過去,張同新眼裡泛起淚花。
屋漏偏逢連夜雨,兒媳因不堪貧困,離家出走,留下一個年僅2歲孫女。那段時光,張同新幾乎對生活喪失了信心,每天都以淚洗面,看著妻子的舊物發獃。
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祠堂灣村。幾個月後,張同新家被確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受到了扶貧工作隊的「重點照顧」。
「不僅要幫老張脫貧,還要幫他解開心結!」扶貧工作隊知道他的心結後,一邊上門安慰開解,一邊藉助網站和愛心團體發布尋人信息。
在市司法局扶貧工作隊及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張同新家慢慢地有了起色,先後享受到低保、教育扶持、產業獎補等政策,2017年全家人均收入達到脫貧標準,順利摘掉窮帽。
家裡的生活有了起色,可妻子沒回家,張同新還是樂不起來。為此,扶貧工作隊往他家跑得更勤了,希望能從他隻字片語中捕捉到一些有效信息。同時,還通過人脈關係,尋求相關單位的幫助。
「今年6月,我接到外地救助站的電話,對方稱站內收留一位叫何冬姣的婦女,請我儘快通知她的家人過去確認身份。我立即與張同新的兒子取得聯繫,轉告他第一時間赴漢認親。」村主任何燈洲介紹。
功夫不負有心人。6月15日,何冬姣終於在兒子的陪伴下回到了仙桃,與家人團聚。
「下一步,我們準備將何冬姣送到精神病醫院治療。待她病情穩定後,再幫她申請辦理殘疾證。」駐村第一書記左澤貴說。
(文、圖/記者 蔡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yyJwW4BMH2_cNUgQc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