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汽車獲得獨立生產資質,電動MINI終於要來了。
幾天前,光束汽車與蔚來汽車一同出現在了工信部公示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378批)擬發布新增車輛生產企業清單中,企業信息備註為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
而當人們的注意力,全都被蔚來終於「扣掉江淮標」所吸引時,殊不知,光束汽車獨立生產資質的獲得,對於這家籌備5年之久的新合資公司來說,意義非凡。
光束汽車是寶馬全球範圍內首個純電動車合資項目。2018年,寶馬集團與長城汽車共同簽署了合資協議,在中國成立一家股比為50:50的新合資企業,用以生產電動MINI。
長城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魏建軍表示:「這份協議的簽署,開啟了中德企業合作的新篇章。」
而寶馬集團研發董事傅樂希(Klaus Fröhlich)則聲稱:「通過合資合作,兩家公司的優勢和專長能夠很好地互補。」
就這樣,一家全新的合資汽車品牌——光束汽車,應運而生。而今,5年過去了,光束汽車幾經周折,終於成型,即將開門「做生意」。
光束汽車慢不慢?與老對手smart相比,電動MINI的到來,屬實晚了不少。至於為什麼這麼慢?原因有很多。
首先,光束汽車採用的是「合資不合營」模式,即共同研發、生產汽車,產品按照品牌分別進入寶馬和長城汽車各自的服務網絡進行銷售。如此開創先河的合作方式,往往就會遇到阻礙。
其次,值得注意的一點,光束汽車是先成立,後商討的合作細節。這也就意味著,長城和寶馬雙方各自的想法,並沒有從一開始就達成一致。
此前,就曾有外媒報道,雙方合作的項目出現了變故,談判陷入僵局。
好消息是,光束汽車除了獲得生產資質外,也有了更多的實質性進展。
今年9月,寶馬集團官方宣布,下一代MINI純電動車型計劃在2024年正式推出,光束汽車將成為其全球首產地和主要出口基地。
10月15日,國產全新MINI純電動車型在光束汽車工廠正式量產下線,但首批SOP(小批量生產)車型僅供出口。
姍姍來遲的電動MINI,雖然已經到了衝刺上市的階段,但必須承認,無論是與老對手smart的競爭,還是與極氪X,以及兄弟品牌歐拉的角力,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MINI品牌戰略性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必須實現在中國生產純電動MINI汽車,這是MINI品牌邁向電動化的重要步驟。」
寶馬官方十分看重中國市場,以及中國電動化的土壤,包括中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所以毫不誇張地說,MINI品牌邁向電動化,中國市場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但如今中國汽車市場內捲成性,各大車企之間,不僅僅開始卷價格,還在卷產品、卷智能化,甚至是卷用戶認可度。
按照規劃,下一代純電動MINI車型有兩款:一款全新的三門MINI Cooper,一款全新的MINI緊湊型跨界車。兩款車計劃在光束汽車工廠相繼投產,於2024年供應國際和國內市場。
那麼問題來了,市場競爭環境如此激烈,電動MINI憑什麼後來居上?
仔細對比,其實微型車的細分市場並不好過,五菱MINI EV所引起的風潮,基本消耗殆盡。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電動微型車市場累計零售銷量只有30.0萬輛,同比大跌42.1%,是所有級別乘用車市場上,跌幅最大的細分市場。
而且與潮流小車不甚相同,電動MINI、smart等所涉足的賽道,往往被認作是輕奢豪華,換句接地氣的話來說,就是「有點小貴」。在消費者需求縮水、經濟大環境疲軟的現在,這一細分市場,更加雪上加霜。
電動MINI能夠在智能化和產品力方面,領先相關競品一大截?亦或是,在長城助力下,電動MINI可以極大限度地削減成本,賣得超乎想像的便宜?
問題很多,但市場對光束汽車的考驗,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