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補土 | 姜還是老的辣!不論老或少,中國人缺不了它

2023-11-01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話說補土 | 姜還是老的辣!不論老或少,中國人缺不了它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盧傳堅教授

姜是那種看似普普通通,一旦缺少時才能體會到它重要性的物件。幾年前的秋季,中國的生薑因為歉收再加上疫情物流的影響,出口量大大減少。正趕上歐美的聖誕季來臨,家家戶戶要做薑餅人,超市裡的姜都被搶購到斷貨,這事甚至登上了當年的《泰晤士報》。

種姜可是個技術活,過濕和過干都不行;而中國人因為長期和姜打交道,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懂「姜」的民族,不僅產量大,品質也高,使得中國生薑馳名海外。經營香料店的愛爾蘭作家凱特琳曾在她的書里說「最高級的中國姜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姜」。

而姜也是中醫養生的好幫手,用途多多,脾胃的調理尤其適用。

暖胃止嘔

說起姜,老一輩都知道它可以暖胃止嘔。吃了不幹凈的東西後噁心嘔吐,煮一碗濃濃的薑湯,喝下去胃裡辣辣的熱熱的,很快便舒服了。暈車的時候,含一片姜在嘴裡,也有止嘔的作用。

姜色黃入脾胃,味辛而性溫,不僅能驅散寒邪,更能藉助自身的溫熱,化開體內的水濕。嘔吐往往是腸胃的「自救」反應,想要把那些無法消化的「垃圾」吐出去;尤其是在秋冬季,天氣轉涼,如果不慎受寒或吃了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胃脹嘔吐。這時候,姜的辛辣溫散便能派上用場,幫助脾胃處理掉寒濕,恢復胃氣的順降。

秋不食姜

作為調味蔬菜里最常用的一種,生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上市的。但「收姜」仍有季節的講究,用於入藥或是做干品的「老薑」,只能在每年10月到11月之間,也就是當下這個時節收采。此時姜塊成熟而肥厚,辣味重、溫性強,可以做成乾薑或磨成姜粉等。

雖說秋天是老薑豐收的季節,但民間又有「秋不食姜」的說法,認為秋季不宜吃薑。這是因為姜有「發散」的作用,與秋季主「收斂」的養生主題不符。其實,隨著秋意漸濃,溫暖身體「內部」的姜大有用途:雖然發散的生薑不可以多吃,但對怕冷、容易受寒咳白痰的人來說,吃點暖肺化痰的乾薑、炮姜,卻是很有好處。只要吃完之後沒有出現燥熱「上火」,姜不分季節都可應用。

話說補土 | 火鍋里為啥要下「菊花」?新的養生小技巧get

話說補土 | 雨下不停,鼻炎又犯了!試試這味「通竅藥」

話說補土 | 治「心臟」的藥,竟還能治經前冒痘?活血要靠它

「話說補土」精華集合

《善用本草養脾胃》及《妙用食材養脾胃》出版啦!

兩本套裝更優惠哦!

掃碼購書

專家介紹:盧傳堅,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銀屑病學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等職務。

主持並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出版專著20部(英文專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SCI收錄6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軟體著作權共9項,國家中藥新藥臨床批件1項,中藥新藥研發成功轉讓2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共12項。曾榮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南粵巾幗創新十傑」「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流派

執行編輯:竹心有天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fa8ee321f60f02040b86602e58f2f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