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樓市好轉,還要等幾個月?

2022-04-19   光華樓評

原標題:當前樓市好轉,還要等幾個月?

新華社的長篇稿件《當前中國經濟十問》,是對一季度中國經濟季報的解讀。

開篇觀點是,一季度主要指標增速基本穩定,但是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文中提到幾組數字,值得探討:

GDP增速。

一季度,同比增長4.8%,高於2021年四季度的4%。

2022年的目標是5.5%,2021年增長8.1%。

就業需求。

今年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兩者均是近年新高。

3月份,16-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16%,為近幾年同期最高值。

三大領域。

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5%,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5.6%。

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0.7%,環比下滑3個百分點。

整體感覺,2022年很難。

「十問」的第九問,就是房地產行業。

前提是防範化解風險,然後是引導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對於房地產行業的定位,「對國民經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房地產產業規模大、鏈條長、涉及面廣。

供給端上,一季度,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土地購置面積,下降17.5%、41.8%。這種下滑,對於後市影響很大,可能變相刺激市場。

需求端上,「市場預期轉弱,購房者延緩入市」。市場的核心還是買房人與預期。沒有預期,何必買房。

市場分化,長三角、珠三角一些熱點城市市場回升,部分人口流出城市仍低位運行。少數城市啟動的市場復甦,傳導到更多城市,至少兩三個月以上。

各地支持首套購房需求、合理改善性購房需求、租賃住房需求。100多個城市銀行下調房貸利率,部分城市對二孩、三孩家庭購買首套住房的,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

文中提出一個觀點,「各地對房地產市場作出的調整,並非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翻轉」。調整也好,翻轉也罷,市場要動起來。

在第九問的結尾提到,「個別頭部房企債務違約風險依然存在。保持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關乎人民群眾的住有所居,關乎宏觀經濟穩定發展。「

我想問三個問題:

一是,行業風險與行業發展,如何平衡?

既然房地產規模大、鏈條長、影響面廣,房地產行業要大力扶持,而不遮遮掩掩,總擔心行業原罪。大力發展房地產行業,也是為中國經濟做貢獻,也在解決就業,幫助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與房地產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建築行業、家裝、家具家電、裝修材料等行業也能一起復甦。在風險與發展之前,很難兼顧與平衡。

二是,市場預期與買房信心,能靠幾條政策所影響?

很多城市出台相關房地產新政,還有很多城市聞風不動。政策,已不能解渴。對於超大城市、人口流入城市、庫存量大的城市,有關部門要鼓勵出台政策,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給剛需、改善買房真實的買房福利,而不是幾句簡單的口號。

未來的買房政策,可能與生孩政策一樣的走向,最初不准生,後來默許生,再後來鼓勵生。鼓勵生,也不願意再生。

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明確,合理確定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貸款利率要求,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築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三是,個別頭部房企,還會暴雷?

恆大之後,買房最怕買到暴雷開發商的樓盤,房子爛尾,房貸還要繼續還。此時的市場,不能再出現第二個「恆大」。有關部門要給市場一個信號,不再有大公司暴雷。如果沒有這個定調,市場信心很難短時間恢復。

此時的房地產行業,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部門,出台強有力的政策,恢復市場信心,調整市場預期。再等待、再觀望,房地產將拖累中國經濟,也影響到千家萬戶的收房。對恢復房地產行業不力的部門,要及時問責追責。

文/楊光華(地產寫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