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在荷蘭KEMA實驗室做220kV海底電纜型式試驗。(受訪者供圖)
劉明,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檢測中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退役後,他便在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紮下了根,二十年來,勤學苦練,愛崗敬業,從一線生產操作人員逐步成長為海底電纜技術服務「標杆」,他的身上彰顯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懼困難的勇毅。
「榮譽屬於過去,未來任重道遠。」日前劉明在榮獲「浙江省退役軍人就業成績突出個人」榮譽後說,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很榮幸能夠得到國家的認可,今後會繼續努力工作,把退役軍人「堅韌不拔,踏實肯干」的精神傳承下去。此前,他還獲得了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範、寧波市退役軍人就業先鋒等榮譽稱號。
參軍入伍,砥礪頑強品質
2000年,18歲的劉明做了一個決定——參軍入伍。體檢合格後,劉明如願進入軍營,成為一名機械化步兵,開啟了兩年的義務兵生涯。「軍營是一個歷練的好地方,還能夠學到社會上學不到的知識。」劉明笑著說,這輩子能身著戎裝保衛國家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劉明坦言,初到部隊時,自己並不適應部隊的生活節奏,而且第一次出遠門非常挂念父母。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他慢慢融入部隊的大集體,「雖然部隊的生活有些枯燥,訓練很辛苦,但一想到當兵的初心,就感到在部隊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入伍第一年劉明便脫穎而出,獲得了部隊嘉獎。他在海訓時表現優秀,每次訓練都在前面第一個拉著浮排,教別的新兵游泳。後來,因在整個義務兵服役期間表現突出,他還榮獲了優秀士兵的稱號。
在劉明看來,部隊給他帶來的不只是擁有強健體魄、磨練頑強意志,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遇到困難不退縮的韌勁。「部隊也教會我很多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劉明感慨道。
經過兩年的部隊「打磨」,劉明已褪去了當初的稚氣,變得成熟穩重。隨著劉明的退役,他在部隊所培養的品質,也自然地帶到了後來的工作中。
劉明在南美洲蓋亞那搶修海底電纜時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攻堅克難,踐行工匠精神
2003年,劉明成為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低壓電纜成纜工序的一名操作工。2012年,他進入公司工程部任副經理,2019年,成為檢測中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二十年間,劉明先後擔任一線操作工、生產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面對多次轉崗,劉明並不認為這是挑戰,反倒是學習的寶貴機會。「無論來到哪個崗位,我都能很快融入其中,在工作上想得多一點,做得多一點。」起初,劉明「空降」到工程部時,並沒有相關經驗,他就從零開始,向前輩請教,自己摸索探究,一有機會便跟隨團隊出差學習。別人兩三年才能勝任的工作,他可能半年就能夠獨立完成了。
劉明介紹,公司主要負責海底電纜項目,海上情況複雜,常有海底電纜因大型船隻拋錨被砸壞,找到故障點是搶修關鍵。有一次,一條70公里長的海底電纜出現故障,急需定位故障點。團隊當時使用了一台德國先進設備進行數據檢測,但數據更多是起輔助作用。劉明便反覆研究,最終把故障點範圍縮小到20米。
無論難易、大小,劉明都會用心對待每一次任務。「凡事盡力去做可以做到優秀,但用心去做就能夠做到完美。」當兵時副連長說過的一句話,他一直銘記在心,並用來鞭策自己。
目前,劉明已獲得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他還建立了勞模工作室,為新員工制定培訓計劃,通過理論講解、小結講評等方法,促使他們快速掌握技能。
萬里馳援,點亮萬家燈火
參與國家電網、中石油的電網安裝與搶修工作,海上風電場建設等,劉明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說:「我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出差,國內沿海省份我都走了一遍。」
劉明還參與過許多「一帶一路」國家電力項目的建設,細數起來,令他自豪的是疫情防控期間,代表國家前往南美洲蓋亞那進行海底電纜搶修。
2020年11月底,蓋亞那首都喬治敦一條海底電纜被船錨鏈勾中損壞,導致首都部分地區供電中斷,當時距聖誕節只有不到1個月時間,用電高峰將至。蓋亞那新政府執政剛逾百天,面臨巨大壓力,緊急聯繫我國駐圭使館請求幫助。
12月2日,剛剛執行完在江蘇的一個海纜現場接頭任務的劉明,在返程路上接到了這項任務,他沒有絲毫猶豫,馬上答應。劉明說:「我身為部門的負責人,又是一名黨員,肯定要衝在一線的。」
12月9日,劉明等3人組成的特別技術組全副武裝,從浦東機場赴蓋亞那。歷經7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後,他們順利抵達喬治敦。
由於當地設備條件有限,搶修工作一開始進展並不順利。「那段時間我們每天早上六七點就出門了,一直到晚上11點才下班。」劉明團隊把原來需要十天的工作量縮短到了四天,趕在12月24日完成了任務。聖誕節當天,喬治敦燈火通明。技術組圓滿完成任務,獲得了蓋亞那政府及民眾的高度評價。
如今回想起來,劉明仍心有餘悸。他坦言,當時因為自己身體原因不能打疫苗,十分擔心感染新冠病毒。
明年年初,劉明計劃前往荷蘭,實施海上風電項目,為其提供技術支持。他告訴記者,該類項目以往都是在發展中國家開展,技術要求多由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制定或按中國的標準去實施,但此次前往已開發國家開展業務工作,不單是拓展國外市場,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歐洲國家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很多歐洲人沒來過中國,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我們想通過技術出國讓歐洲人更了解中國,更認可中國的產品和技術。」劉明說。見習記者 徐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