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好沉默不語

2022-03-04     凌小麥

原標題:做人,最好沉默不語

做人,最好沉默不語

寫最暖心的文字,治癒孤寂的心,關注我,溫暖你。

朱自清說過:「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

真正厲害的人,低調內斂,他們有為人處事不虛榮,不炫耀,不張揚,踏踏實實地做事,默默無聞地做人。相反,那些沒啥本事的人,才喜歡大呼小叫。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面對生活百態掀起的風浪,優秀的人會不動聲色的積蓄力量,從容面對,活得格外精彩。

懂你的人無須解釋,不懂的人沒必要解釋。能說而不說,明知而不言,更是一個人深厚涵養的體現。

俗話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有些人嘴巴沒有把門鎖,不知道吃過多少虧,上過多少當,得罪過多少人。

做人最好沉默不語。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不問,看懂不拆穿,看破不說破,才是大智慧。

沉默,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有句話講:「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會開口說話是不能,會閉嘴是本事。有些事看穿但不拆穿,面子上好過。當一個人懂得適時沉默,才是成熟的開始。

看過這樣一段話:「挫折經歷得太少,才會覺得雞毛蒜皮都是煩惱。當你經歷越多真實與虛假,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後,反而沒有那麼多的酸情。你會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

苦不言說,是睿智,喜不炫耀,是內斂。到了一定的年齡,你也終會明白,不爭,不吵,不炫耀,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有時候,「沉默不語」才是最大的反擊。

亦舒曾說「人一定要受過傷才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傷,對成長都有益處。」

年少時總是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聽到閒言碎語就就急於爭辯。隨著年紀漸長,漸漸懂得:生活是自己的,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與其苦口婆心地解釋,不如笑笑而過,問心無愧即可。

古語有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有時候說多錯多,沉默比解釋更有說服力。看淡了許多事,看清了許多人,不喧譁,不聲張,自有不動聲色的力量。

內心深處強大,可以容納百川,內心足夠強大,何懼微語輕言,流言蜚語呢?時間能證明一切,事實更勝於雄辯。沉默是無聲的語言,卻有著磅礴的力量。

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

王小波曾說:「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喋喋不休,是一種愚,而不是智慧。上水無言,不語大德。走過半生,才知道侃侃而談是表象,默默無言才是人生常態。沉默,是最高級的智慧。

鄭板橋曾在《贈君謀父子》中說:「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很多時候,滔滔不絕只是推杯換盞前的消遣,緘默不語,才是我們心裡最真切的表達。少言為貴,少言養性,少言養德。很多時候適當的保持沉默更是一種從容,一種不可多得人生態度。

人生潮起潮落,得意時不炫耀,失意時不抱怨,留這一份沉默給自己。尤其是與人交往,面對這樣的事時,最好保持沉默,以免招災惹禍。

人生沉浮,坎坷不平,經歷多了,心裡看淡了,有些事也就沒必要解釋了。當你做到了這些,路就會越走越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d2997ece6485d5b3a4e1399ef47dd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