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當世第一的經濟大國和文化大國,然而就是這樣的國度,竟屢屢被少數民族政權欺壓,以至於最終覆滅亡國。究其根本,無非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所致。那麼,為何宋朝會如此地重文輕武呢?
藩鎮割據的前車之鑑
陳橋兵變,趙匡胤一夜之間黃袍加身,開創宋朝這般豐功偉業。但事實上,趙匡胤並非黃袍加身的第一人,在他之前還有許多黃袍加身的將軍,但是他們都失敗了,只有趙匡胤一人成功。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國,武將們權傾朝野,都想著稱霸天下,自立政權,所以說,趙匡胤當上皇帝後,心中是很忐忑的。
無數前車之鑑,意味了一件殘酷的事情。如今這些將領擁護了他趙匡胤,指不定在某一天,他們就可以擁護另一個「趙匡胤」,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趙匡胤必會因此喪命,而他一手創立的宋朝政權,也將徹底毀於一旦。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想看見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身為皇帝的趙匡胤必須要做些什麼。
可將領們都是隨他征戰四方的功臣,若王朝初立,便對他們進行剷除,無疑不利於王朝發展,加上趙匡胤本就是仁慈君主,他不想也不願大開殺戒,所以,他最終想了一個辦法,杯酒釋兵權。講義氣,在酒席上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終讓武將們放棄兵權,養老歸田。
忌憚武將專權,重文輕武
宋朝立國後,趙匡胤深知武將專權危害,在杯酒釋兵權後,他便著手於改革前朝制度,建立了士大夫民主制度。至此兩宋三百年里,除了張邦昌因造反被殺外,基本沒有殺過文官。其次,為限制武將,朝廷建立文官限制武將制度,在各地設立郡守、知州,以管轄地方,同時設立通判一職,監督地方官員,當然地方官員也可以向中央彙報通判情況,以形成相互制約。
之後,設立轉運司,將各地財糧物資轉運中央,由中央進行調配。設立提刑司,由文官擔任,負責司法。在一系列的制度推廣下,地方所有權力機構全由文官擔任,並且權力歸於朝廷,而宋朝的武將們,只負責征戰,戰後又會及時收回兵權,以至於文官地位越來越高,武將地位越來越低。
對於文官,趙匡胤也是秉持著放縱的態度。儘管有部分文官貪污腐敗,但趙匡胤並沒有處罰他們,反而說道:「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大意是即便文臣都是貪官,也比不上一個造反的武將,因此,宋朝貪官眾多,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趙匡胤的縱容所致。
代代相傳,休戰議和
文官長期把持朝政,遇見外敵,竟主張休戰議和。宋真宗時期,在與遼國對戰中,宋真宗和宰相親自督戰,結果振奮軍心,射殺遼軍將領蕭撻覽,大敗遼軍。戰爭勝利,本是好事,可是宋朝卻在勝利後與遼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平協議,答應每年賠償遼國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對於這樣的結果,宋真宗竟十分滿意,重賞當時的殿直曹利用,因為在他看來,戰爭賠償遠不及作戰軍費,所以實際上還替朝廷省了錢。就是因為宋真宗開創了「金錢換和平"的先河,所以宋朝以後多主張賠款議和。尤其是檀淵之盟後,宋與遼國果然達成百年和平,這樣的結果,使得宋朝更加輕視武將了。
宋朝皇帝皆以為金錢可以換來永遠的和平,因此賠過遼國,賠過蒙古,賠過金國,但讓宋朝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少數民族都是虎狼之徒,他們不僅要宋朝的金錢,而且還覬覦宋朝的肥沃疆土。重文輕武看似解決了武將兵變的難題,但卻給整個國家帶來了覆滅的危機。
結語
僅僅憑藉金錢換取和平的方法,只能是緩兵之計,國家要想長久發展,就必須有強盛的軍事力量和優秀的統帥,唯有如此,方能外御強敵,內安國政。可惜宋朝皇帝只看重片面,結果導致他國來犯,無力抵擋,最終覆滅亡國。
館長說: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二史,更多原創深度好文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