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黑海糧食協議到期,是否續期仍無定數。安信期貨分析,若是黑海協議中止,無疑將會極大程度削減烏克蘭的出口數量,但其對市場的衝擊或更多體現為脈衝式影響。俄烏衝突後,俄羅斯表現出了強勁的農產品出口趨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烏克蘭的缺失,其在糧食貿易中的話語權有擴大的傾向,而市場也在逐漸適應這樣的趨勢。
協議簽訂近一年時間,運作情況如何?
根據聯合國公開數據,自該協議簽訂以來,截止7月16日,共有3290萬噸糧食和食物從三個港口(敖德薩、皮夫登尼、切諾莫爾斯克)運出。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玉米,近1700萬噸,其次是小麥,近900萬噸,隨後是葵粕、葵油共計約350萬噸。
黑海協議能否繼續延續?
這其中牽涉的因素複雜,或難以判斷,但公開數據可以顯現出一些線索。根據協議內容,貨物進出口前需要經過由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以及聯合國四方代表組成的小組進行檢驗。從檢驗次數來看,高峰在去年9-10月,每日平均超過10次,而今年開始每日平均檢驗次數持續下滑,到目前已不足2次。同時,皮夫登尼港自5月開始已不再接受檢驗。因此儘管協議的到期日是7月17日,但協議在實際運作中已發出一些消極的信號。
若協議中止,是否會再度引發供應恐慌?
首先烏克蘭目前的主要出口依賴於黑海協議。在俄烏衝突前,烏克蘭超過90%的農產品通過港口運輸。俄烏衝突後,則轉為歐盟倡導的「團結車道」(solidaritylanes)以及黑海協議的「人道走廊」(humanitariancorridor)兩條通道。從「團結車道」來看,其途徑是先從烏克蘭通過陸運或水運的方式到達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再通過這些國家的港口對外運輸。其中頗具爭議的問題是這些糧食和食物是否能夠到達實際目的地。目前的結果是大量糧食滯留在在這些國家內,反而造成其國內糧食價格下跌,由此受到當地農民的牴觸。從4月份開始,波蘭、匈牙利等國已要求暫停從烏克蘭進口糧食,因此外運壓力更多向黑海運輸通道傾斜。
若是黑海協議中止,無疑將會極大程度削減烏克蘭的出口數量,但其對市場的衝擊或更多體現為脈衝式影響。俄烏衝突後,一方面烏克蘭對外運輸能力有限,一方面俄羅斯表現出了強勁的農產品出口趨勢。以小麥為例,作為最大的小麥需求國,埃及從烏克蘭進口的小麥數量常年在350萬噸以上,2022年僅為110萬噸。但是埃及當年從俄羅斯進口的小麥數量為560萬噸,同比基本持平。俄羅斯的農產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烏克蘭的缺失,其在糧食貿易中的話語權有擴大的傾向。這或許也體現出俄烏衝突對烏克蘭出口造成的影響是深遠和實質化的,而市場也在逐漸適應這樣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