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博主拍完《逃出大英博物館》,壓力給到動漫這邊了

2023-08-31     ACGx

原標題:短視頻博主拍完《逃出大英博物館》,壓力給到動漫這邊了

題圖 / 逃出大英博物館
「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一直以來國內網際網路就有「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的說法,這指的是大英博物館存有上萬件中國流失在外的文物,國人想要看自己家寶貝還得買票,「幾千年的文物成精自己回國不過分吧?」網友對此的調侃中透著無奈。

而就在8月30日,「文物成精」的想法成為現實。由短視頻博主「煎餅果仔」「夏天妹妹」聯合創作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上線抖音、B站、小紅書等平台,首集正片時長不到三分鐘,卻觸動了眾多網友,收穫好評無數。

目前放出的第一集劇情圍繞兩位主角的相識過程展開。劇中,大英博物館現存展品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擬人化,變身成身著淺綠色漢服的甜妹,故事以其與帥氣的華人記者作為主角,講述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歸故鄉的冒險經歷。

從二者長期運營的抖音帳號投稿可以看出,二者合作拍攝的作品多為穿越題材,從前世甜到今生,令人上頭。在《逃出大英博物館》中,兩位主創也延續了這一創作思路,目前故事背景固定在現代社會,文物回歸故鄉的主線之外,帥氣男主和可愛「玉壺精」的互動仍是劇情賣點之一。

別看玉壺呆萌可愛的模樣十分討喜,台詞卻句句帶刀,「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樣找到回家的路」「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這麼大的柜子住兩個人」,讓前一秒還在姨母笑的網友下一秒心中五味雜陳。

當然評論區中也有閱歷豐富的網友指出作品不足,比如劇情過於單薄,創作思路較為固化;過分依賴BGM營造氛圍,頻繁切換BGM令觀感變得零散割裂。另外也有網友科普到,劇中提及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並非文物,而是現代玉雕大師余艇的作品,由大英博物館通過正規渠道獲取。創作者之一的「煎餅果仔」表示選擇現代工藝品是出於劇情考量,且已與大師取得聯繫,請網友關注後續劇情展開。

無論如何,網友們都不會吝嗇對兩位年輕創作者的稱讚,短劇製作用心、立意深遠,呼籲人們對流落文物的關注,就連人民文娛也為之點贊宣傳。對於為什麼要拍攝《逃離大英博物館》,兩位主創也表示:「是承諾,也是自媒體人的熱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計成本的赤誠之心,更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爭口氣』」。

客觀來講,《逃出大英博物館》也是適逢其時。短劇劇本靈感來源於「有理言之」網友今年一月底在抖音視頻下的評論,希望看到一部文物擬人化後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家過年的動畫,「煎餅果仔」則在同一評論區給出承諾「等我」。

不同於評論區的故事版本,「煎餅果仔」「夏天妹妹」對故事進行全新創作,選擇了二者擅長的真人短劇作為改編形式,用三個月時間去翻閱資料,遠赴英國拍攝視頻,期間推掉所有商單,最終產出三集正片。

就在短劇預告放出前,大英博物館被曝約2000件館藏文物莫名失蹤,國內網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表達對大英博物館的質疑和不滿,《逃出大英博物館》也因故事順應了網友情緒受到頗多關注。

而後國內媒體《環球時報》發文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將事件熱度再次推向高點,短劇也因此再度受益,其抖音和B站發布的預告片分別收穫了159萬點贊和517萬播放量,各平台都有大量用戶作為自來水為其宣傳。

短劇再度集中了網友注意力,但其實關於歷史文化的話題討論度一直不差。不只是「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產生興趣,願意作為傳播者站出來。同樣歷史文化想要拉進與年輕人的距離,也需要足夠豐富有趣的表達方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綜藝《國家寶藏》等優秀文博類作品,以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的內容引發大眾對歷史文化的好奇心。

而動畫和漫畫作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融入傳統文化的案例自然不在少數。在7月21日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動畫電影高質量發展論壇現場,漫恩電影就與易動文化簽約,旗下的動畫電影項目《逃離大英博物館》將得到從創作到完片的扶持。

此前還有2021年B站和兩點十分動漫聯合出品的原創動畫《秘寶之國》,便藉由秘寶之國修復師的經歷映射歷史,其中登場角色都來自《國家寶藏》節目裡文物的二創擬人形象。

再比如由湖南省博物館和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聯合製作的動畫《跟著文物去旅行》,以湖南省博物館文物為原型,設計了「狸貓君」等9位角色,借鑑網絡直播的思路,介紹「西漢分餐制」「女子蹴鞠運動在宋代的流行」等知識點。

還有包含三星堆知識點的動畫電影《瘋了!桂寶之三星奪寶》和《金色面具》,騰訊動漫和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漫畫《故宮回聲》《風起鳴沙-敦煌曲》等等。當然遊戲、短視頻、音樂也能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不止是遊戲與各個博物館聯動,此前網易就與故宮以名畫《千里江山圖》為原型,聯合開發了手機遊戲《繪真·妙筆千山》。

正是有了這些內容載體,原本距離遙遠的文化才能來到大眾身邊。有趣的解讀、時尚的包裝滿足年輕人的審美喜好,而他們也願意將其作為話題,在網際網路中進行討論傳播,從而喚起更多年輕人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對歷史文物的興趣與熱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ca5e626c1c39459f3079b2e249d1f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