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六號瞄準5月30日9時31分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 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組成。
戴眼鏡的 桂海潮
一亮相就受到廣泛關注
「博導去天上出差啦~」這位戴眼鏡的載荷專家,刷屏了!
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
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
桂海潮主要負責
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這是我國航天員隊伍「新成員」
——載荷專家的「首秀」
從大學教授到出征太空的太空人,
桂海潮走過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第一位走進中國空間站的載荷專家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名單公布之初,不少人就對桂海潮產生了興趣: 一個戴著眼鏡的大學教授,是怎麼參與到太空「出差」任務的?
這背後,和我國空間站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一般而言,太空飛行器上裝載的、能直接實現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都被稱為有效載荷。因此,通俗來說,載荷專家是指在太空進行各項專門科學實驗和探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擔負著在空間站開展大量科學實驗的重要使命。
桂海潮介紹,隨著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科學實驗項目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對專業性操作的技能要求也比之前大幅提高,「形成這樣的一種職責分工以後,可以有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情,保證在長期飛行的過程當中,這麼大數量的科學載荷、科學實驗更加穩妥、可靠,提高我們的成功率。」
2016年,在國外學習交流期間,桂海潮得知國外一些太空人會面向社會招募。當時他想,要是我們國家也有這樣的項目該多好。令他意外和驚喜的是,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機會真的來到了他的面前。
2018年5月,我國啟動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為滿足空間站工程任務需要,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首次將航空航天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納入選拔範圍,在航天駕駛員外,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類航天員類別。 當時,桂海潮任教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是選拔招募載荷專家的對象高校之一。於是,他「想都沒想,毫不猶豫就向我們學院的人事老師報名了。」
經過初選、複選、定選三個階段的重重篩選,桂海潮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作為載荷專家,在未來5個月的太空旅程中,桂海潮將負責載荷的管理、維護、維修,從事空間科學實驗,包括實驗設備的操作、實驗條件控制、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
2022年09月20日 桂海潮在訓練中
攝影:徐部
一顆年少時埋下的種子衝上了九霄
「說心裡話,以前,『航天員』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既神聖又遙遠,我也曾經夢想著有一天能把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5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接受中外媒體記者採訪時,桂海潮如此說道。
對於36歲的桂海潮而言,這個夢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高二那年,桂海潮在校園廣播中聽到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消息,那一天,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和載人航天夢,強烈地撥動了這個少年的心弦。 高考結束後,桂海潮以第一志願考入了北航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記者會上,景海鵬讚揚桂海潮等兩位戰友是「自然型選手」,不用揚鞭自奮蹄。長期以來,儘管不確定自己的宇航夢能否成真,但冥冥之中,桂海潮彷佛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桂海潮的同門、北航宇航學院教師王悅說,桂海潮一直保持著鍛鍊身體的習慣,長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體育運動都很擅長,「很有毅力,身體素質特別好」。他的博士生也對此印象深刻,「桂老師常常敦促大家加強鍛鍊,增強體質的同時也磨練意志品質。」 作為桂海潮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蘇文傑想到,「好幾次我們找桂老師的時候,他都是在體育場跑步。」
另一方面, 大家眼中的桂海潮總是樂觀又豁達,很少被負面情緒侵擾,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的師兄、宇航學院教師賈英宏說, 面對有很多技術難點的科研項目,桂海潮「很少瞻前顧後」,「幹勁特別足,心理素質也特別好,沒怎麼見他發過愁」。
不過,即便如此,無論是在選拔還是訓練階段,近乎苛刻的體能要求對桂海潮來說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桂海潮回憶,載荷專家選拔的時候通過的測試是6個G的超重,但是最終的訓練目標是要達到8個G。另外一個項目是轉椅,每一次在做完轉椅科目以後,走路都感覺到天旋地轉的。此外,潛水訓練、沙漠野外生存挑戰、睡眠剝奪試驗等訓練項目也都充滿了挑戰。
通過請教教員,找經驗,桂海潮在每一次體訓課之後都會給自己加練,學習飛行員他們訓練的一些方式,增加自己的耐受性等。到今年測試的時候,桂海潮達到了一級航天員的水平。
在汗水和堅持中啟航夢想,近20年過去了,那顆「空天報國」的種子已茁壯成林。隨著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進入倒計時,桂海潮即將圓夢九霄。
2023年03月29日 桂海潮在水下訓練
攝影:徐部
一場空天報國情懷的傳承
學生時代,桂海潮就是一個「特別勤奮刻苦的人」。本科期間,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以優異的表現保送讀研並提前攻讀博士,2014年在北航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成為教師後,桂海潮的刻苦、勤勉激勵和影響著更多學生。
「桂老師思維特別活躍,總能一語中的發現問題,基礎功底很深,說話也風趣幽默,在細節上總是能給我們特別精準的指導。」蘇文傑回憶,自己有一次在復現論文結果時遇到了問題,桂海潮看後提醒她調整一下參數,「調完之後立刻對了」。在審稿博士學位論文時,桂海潮會詳細列出三四十條修改意見,緒論中的圖片引用錯誤都會指出來。入選航天員開始訓練後,桂海潮也從未放鬆對學生們的關心和指導。
作為地道的北航人,桂海潮學在北航,奮鬥在北航。北航「學生做總師」「空天報國」的育人基因涵養了他。2020年7月,桂海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出征之際,他說,「我相信在使命感的帶領下,在我們乘組的密切配合下,在廣大航天人的支持下,我們一定能圓滿完成使命,把這一次飛行任務由驗證之行、建造之行,拓展為探索之行、發現之行,以實際行動建功偉大的新時代,回報黨和人民的厚望重託。」
博士教授專家航天員
桂海潮,追夢成功
加油!
文章來源 | 中國教育報(記者 梁丹 通訊員 史越),部分來源人民日報、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趙利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上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