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仁君:五次飾演毛澤東,《問蒼茫》中再拾人生拼圖

2024-01-06     華聲在線

原標題:專訪王仁君:五次飾演毛澤東,《問蒼茫》中再拾人生拼圖

華聲在線記者 鄧正可

我們熟悉的演員王仁君,是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如父如兄的盛長柏,是《香蜜沉沉燼如霜》里溫潤慈愛的「水神」洛霖,也是電影《古田軍號》《1921》,電視劇《中流擊水》《浴血榮光》(待播),以及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問蒼茫》里的毛澤東。

由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台)策劃創製、主投主控,瀟湘電影集團立項製作的《問蒼茫》把鏡頭對準1921年至1927年,講述青年毛澤東在矢志不移踐行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逐漸從一名追隨者成長為先行者、開拓者,並探索出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熱血故事。項目創作歷時三年,對許多歷史名場面進行了一一還原。此前的影視作品對這一時期鮮有刻畫,因此《問蒼茫》具有填補歷史敘事空白的重要意義。

因為這次參演,王仁君終於將偉人1919年到1935年間的人生片段拼接得更加流暢。他說,每一次飾演毛澤東,都是一次自我歷練、自我洗禮、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能量的歷程。

王仁君飾演《問蒼茫》中的青年毛澤東。

五次飾演毛澤東 這次更加生活化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問蒼茫》這部劇是你第五次飾演毛澤東,有哪些不一樣?

王仁君:1921年到1927年是毛澤東的青年時期,他經歷了從追隨者到探路者,最後到開拓者的一個過程。因為當時的時局動盪不安,非常複雜,而且我黨剛剛成立,也經歷了很多波折的事件,包括國共兩黨合作,毛澤東在國民黨也任過職,這些大事件裡邊,他見證了些什麼?他經歷了些什麼?他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這部劇裡面講得很詳細,整體感覺非常燃。

你能看到一個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堅持自己的信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調查、去研究、去總結、去沉澱,最後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找到了救國的正確道路。這一階段的毛澤東是青春的、熱血的、頑強的、堅韌的、不屈的、勇敢的。這也是我們想帶給年輕觀眾的一段歷史。

王仁君飾演的毛澤東(左3)和嘉澤飾演的楊開慧(左4)。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這部劇跟當下的年輕人可能產生哪些共鳴?

王仁君:這部劇中,我們能看到偉人更加生活化的一面。比如說,主席他對愛人、對子女、對兄弟姐妹是什麼樣的情感;他工作的時候,孩子誰來帶;他在兩黨同時任職,怎麼分身的;他跟上級關係是不是融洽,他提出的一些想法,是不是很快得到肯定;其實這都是現在的年輕人想去了解的非常實在的問題。

比如,他在上海工作期間,楊開慧也帶著兩個孩子來了,她晚上要去婦女夜校上課,那誰來帶孩子?我們能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奶爸」形象。他和蔡和森兩個人在開會的時候,懷裡的孩子哭了,一個說是不是餓了,一個在研究怎麼兌米糊,最後發現其實是尿了。這些非常生活化的東西,能夠展現我們的偉人他在家庭裡邊是怎麼樣的狀態。

《問蒼茫》中清水塘22號的家庭戲。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他對「霞妹」的稱呼貫穿始終,你怎麼看待他們倆的相處方式,能否帶給當下的年輕夫妻一些啟示?

王仁君:他們既是相濡以沫的真伴侶,也是志同道合的真同志,工作上面她是他的賢內助。他們之間,有思想上的共通和信念上的統一,生活當中兩個人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並不會因為一點簡單的瑣事,或者是因為兩地分隔,感情就淡了。

有一場戲安排得很巧妙,他滿腦子想的是怎麼樣去建立農民武裝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賢內助已經把筆墨紙硯、信封、信紙全部準備好了,遞過來的時候,主席看著楊開慧說「霞妹,要是沒了你我該怎麼辦」,這時候,「霞妹」也看著她的丈夫嗔怪道「你呀,心裡只有革命」。

所以我覺得,現在的情侶、夫妻,兩個人不一定非要膩在一起,多去關心一下對方的志向和工作,進行一些輔助或者給予一些體貼,可能兩個人的情感會更加的穩定。

王仁君在片場與兩名小孩演親子戲。

跟小孩演對手戲很難 被叫「爸爸」瞬間淚目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劇中有很多和小孩互動的戲份,這種親情的真實感從何而來?

王仁君:其實我們拍攝和小孩子的對手戲是非常困難的,我要每天哄著孩子,讓他配合你進行表演的創作。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橋段,我覺得是編劇老師寫得非常好的一個橋段。大家可以看到楊開慧留下來的一張照片,上面是她抱著一個孩子,旁邊站著一個孩子。為什麼毛澤東沒有在合影里呢?這部劇就展現了其中的原因。

但是拍攝這場戲的時候,那兩個孩子不是很聽話的,當時我就買了一個毛絨玩具放在照相機的背後,他特別專注的去看這個東西,拍完一條就給他玩一會兒,我告訴他這個玩具是什麼東西,它有什麼特異的本領,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才會產生對這個玩具的專注度。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哄孩子的過程,也幫助你進入「奶爸」角色?

王仁君:對,當時我們請了一個非常小的演員,他不會說話的,只會咿咿呀呀地發出「媽」那個音。那天我就一直逗他,和他說叫「爸爸」,結果這個孩子真的叫了我一聲「爸爸」,他旁邊的親媽就說「壞了,這第一聲『爸爸』叫的您,我回去怎麼跟我老公交代」。不過,他叫「爸爸」的那一瞬間,我是非常感動的。結果還原到我們的劇中,小岸英叫了一聲「爸爸」,我當時眼淚就出來了,難以言表的那種父愛就滲透出來,突然一股暖意就涌到心頭了,仿佛那個孩子真的是你的寶寶一樣。

《問蒼茫》劇照。

編劇台詞太震撼 群演現場淚流滿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劇中有許多你面對工人、農民的演講戲,有哪些難點和難忘的事?

王仁君:每當我看到這個演講的台詞非常繞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是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刪改或者失誤的,我對台詞準確性的把握就要加強。他寫的這些演講詞,是飽含力量的,作為演員,我就需要把這種力量傳遞給現場的演員們。

其實在拍攝現場,很多群演都被這種文字的力量所震撼,被思想的光芒所感動。我記得有一次演講,當時橫店的群演,是背對鏡頭的,但他很認真的在聽我講農民應該怎麼樣去爭取自己的權益,然後那個群演淚流滿面,這是非常真實的反應。所以說,好的對手戲真的是演員之間相互成就。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跟總編劇陳晉老師的溝通,有哪些收穫?

王仁君:陳晉老師是非常權威的黨史專家,我和他在電影《1921》的時候就見過面。我看到《問蒼茫》劇本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編劇他們對於事件、對於人物談吐的精益求精。

比如說,我們有一場戲是毛澤東在跟各地的農講所學員講話,說到一句「星星之火」,後面一句是什麼?(問記者)。所有人都想的是「可以燎原」,但是編劇寫的台詞是「也可燎原」。其實,編劇是有他的深意的,因為主席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後期,但是他早期在心裏面有這個意識的雛形。

包括我們這個劇裡面,有說普通話,但又說一些湖南方言,這些其實也是幫助我們演員進入人物,更讓人相信這是個湖南伢子。

《問蒼茫》劇照。

王偉導演很愛分享帶著溫度的作品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王偉導演在片場是什麼樣的?跟他合作的感受如何?

王仁君:王偉導演在片場非常隨和,非常親切,非常尊重演員的表演狀態,合作的氛圍特別好,他身上那種「真」特別能夠打動人。而且導演是完全用年輕人的理解和視角去講述這段故事,非常新穎。比如他覺得沒有必要按人物照片去還原造型,他說我們現在拿個手機隨時可以自拍,但那個時候你要去照相館才能留影,所以大家肯定會好好捯飭自己,修飾感很強,生活當中肯定不是這個樣子,所以他要求妝容要自然,要生活。

王偉導演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拍完了之後,他覺得這個畫面很好,他會把你叫過來,跟你一起看剛才的回放,他說,你看看這個是我想要的,後期我要配什麼音樂。他是一個特別喜歡把帶著溫度的作品分享給你的導演。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作為一個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你希望通過自己的角色帶給觀眾哪些能量?

王仁君:我們首先要秉持的就是守正創新,守正是什麼?我們要堅守住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秀的紅色基因,在這個過程當中進行一些表演上的創新,包括對人物理解的創新,技術手段的創新,讓文藝作品,更貼近現在年輕觀眾的口味,讓他們更加愛看,更加想看,我覺得可能就是現在文藝工作者的一個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c5f621a2331186ca90ff458454e6e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