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拒絕東方材料收購,企業該靠什麼增長?

2023-04-11   單仁行

原標題:華為拒絕東方材料收購,企業該靠什麼增長?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這幾天,隨著華為一則聲明,一起收購案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A股的上市公司東方材料,突發奇想,發表公告宣布要花21億去收購一家比自己大的多的企業,並且取得了占比51%的大股東NSN的同意。

NSN是諾基亞和西門子合併通信業務的聯合公司,我們下面就簡稱NSN。

但是,大股東同意了,占比49%的另一個股東,華為,不樂意了,「你什麼檔次,也配跟我合資運營?」

於是,華為連夜發布了聲明,表示自己「沒有任何意願及可能與東方材料合資運營」。

你看,這個話說的非常堅決,不留任何餘地。

說實話,資本市場上發生的收購併不少見,大家平時也不會關注。

那為什麼偏偏這起收購案,會讓華為站出來否決呢?它背後還有哪些值得我們深度挖掘的價值呢?

02

首先,我們先研究一下這起收購案的特殊之處,東方材料為什麼要收購TD TECH?

我們去深挖了這兩家公司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跟著我的邏輯,你會發現所有的答案都寫在了數據當中。

這場收購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東方材料是跨行進行收購,並且是以小買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蛇吞象」收購。

東方材料是一家什麼公司?

是在化工領域專門做油墨的製造業企業,也就是包裝印刷當中的細分業務,東方材料的主要客戶是化工企業和食品企業。

那TD TECH是幹嘛的?

它的兩個股東分別是華為和NSN,所以很清晰,它是通信行業的設備服務商和方案提供商。

我們講「隔行如隔山」,兩家企業從事的領域更是十萬八千里,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

隔著無數個行業收購就算了,東方材料還想著蛇吞象。

我們對比了多份數據,東方材料從2019到2021年三年的營收都在4個億左右,每年都在小幅下降,凈利潤還維持的「不錯」,每年約5千萬。

但在2022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同比暴跌了80%,如果扣除非經常損益,整個公司上半年就賺了150萬,同比少了近9成的利潤,總資產也下降到7.9個億。

那麼,TD TECH的體量有多大呢?

TD TECH在2022年的營收達到了86億港幣,摺合人民幣來計算,是東方材料的19倍,但凈利潤也由盈轉虧,虧損了1.5個億。

如果合併資產負債表來看,可以看到TD TECH這兩年的運營情況並不太好,營收雖然在增長,但凈利潤虧損,負債在上升,但即使如此,它的總資產也有57億港幣,是東方材料的6倍有多(摺合RMB)。

理解了這兩家公司的基本面和財務狀況,我們就可以總結出東方材料為什麼會收購TD TECH了。

03

第一、東方材料作為傳統化工領域的製造企業,從2020年疫情開始經營就出現了問題。

當然,製造業因為生產和訂單的延後性,2020年公司還比較穩定。

問題出現在2021年,爆發在2022年,核心業務受到疫情和原材料上漲的壓力,營收開始持續性下降。

同時,管理層後續出現了核心人員離職、股東套現的情況。

我們仔細分析2021年財報,數據雖然還不錯,但是扣除非正常性損益,實際上核心業務產生的凈利潤只有780萬,同比2020年少了8成。

那利潤大頭出在哪裡?

賣房子,東方材料吭哧吭哧乾了一年賺的錢,還不如賣套房子賺的多。

可見管理層做過努力,想過改變,但明顯經營主業的核心能力非常弱,管理水平也不高,只能用利潤的下降維持住營收,再用住房處置保住了財報的表面面子。

結果2022年,情況更差了。

根據《2022年中國油墨行業發展預警》報告顯示,原輔材料大幅漲價、水電氣成本大幅上升、疊加國家管控政策的變化,導致整個油墨行業盈利艱難,形勢非常嚴峻。

這麼下去,東方材料必然是維持不住自己的股價和身價,那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有一家特殊的合資公司出現了,TD TECH。

它是高新科技的通信行業,小股東是大名鼎鼎的華為,而且正好經營不順,大股東NSN還願意賣掉股份,這表明肯定與華為發生了分歧。

於是,隔著老遠的東方材料就來了,即使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通信行業的任何經驗、人才、架構,對這個行業絲毫不熟悉。

但只要收購完成,他們就是控股股東,擁有最終決策權,靠著華為去賺錢就好了,再不濟也可以維持住股價和市值。

第二、東方材料自己是沒錢完成收購的。

我們簡單算個帳,21個億,每年的資金成本按照正常的利息3.5%計算,一年就是7千萬,東方材料的凈利潤根本付不起利息。

東方材料就幹嘛呢?

增發A股股票籌資20億,向股民要錢去完成收購,因為這樣沒有固定利息支出,所以不會加大財務槓桿。

這不僅是想靠著華為來賺錢,支撐股價,還想讓股民來出錢完成收購,可謂是「空手套白狼」。

所以,不要懷疑是人家蠢,實際上,A股可能有好公司和壞公司,但沒有一個是蠢公司。(股民就不知道了)

04

話講到這,整個事情的全貌和邏輯也都出現了。

唉,其實對於東方材料,我很理解他們的心情。

本來是油墨行業的龍頭企業,但在時代和黑天鵝的不確定下,這家傳統企業不管是管理水平和核心能力都遇到了巨大挑戰。

但我確實不敢苟同他們的做法,為了盈利的要求和上市公司的身份,沒有把股民當人看,還把華為當作自己躺平賺錢的工具人。

回顧歷史上著名的蛇吞象收購案,就像吉利收購沃爾沃,也是籌備許久,屬於同一個行業進行收購,我去借錢收購比我更加先進的品牌、經驗和技術,而不是割股民韭菜,跨行去買一家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企業。

何況這家企業還面臨著短期龐大的負債,整個公司資產負債率達到了75%,東方材料連自己的企業都管理不好,哪來的能力去管一個比自己大那麼多的負債企業?

我跟大家講過,每個企業都會碰到問題,遇到難處,但只要涉及到核心能力的問題,絕不能避而不戰,靠別人,靠資本都沒有用。

一家企業想要增長,必須要遵循商業的規律,要對照著自己的「商業畫布」去展開。

我的客戶需求是什麼?

我應該實現的價值主張是什麼?

從企業的發展來說,我們實現增長的每一項都應該有跡可循,有邏輯去推導。

比如企業增長的一極,是沿著核心技術進行提升,延伸品類的增長空間。

也就是我通過核心技術的升級,去研發產品不同的類型,找到更多的應用場景。

就像華為,從提供運營商的大型通訊設備,到核心終端設備,比如基站,再延伸到個人終端設備的手機,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通信的核心技術在發展。

當然,好的技術會產生好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能不能在市場上帶來好的業績?

這就是增長的另一極,我們怎麼去做營銷的問題?

我們需要站在用戶的維度去反過來審視產品,產品不是越多越好,是解決用戶的問題越多越好。

也就是圍繞用戶的需求不斷去延伸,形成一個場景化和周期化的解決方案。

所以,東方材料應該做的,是提升管理,去做更多的研發,尋找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領域,把產品真正去跟今天很多高速增長的行業結合起來。

就像他們過去只都在跟食品廠商和飲料廠商打交道,難道別的行業都不需要印刷油墨了?

也許這麼做會很難。

但是,了解我們企業自身的原點能力,掌握走到終點的能力,借力資本,而不是被資本利用,這才是企業必須要具備的經營素質。

華為,還是把他們罵輕了。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