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鏡 |《江/雲·之/間》看賴聲川「守舊」

2024-10-23     北青網

如果你對賴聲川的新戲還有很多「出新」的期待,也許會對烏鎮戲劇節「最好哭」的那部《江/雲·之/間》失望。然而失望的這個情緒又會很快被這個戲娓娓道來的真誠所替代,欣喜於這樣一個沒有一點新意的劇本居然是如此動人。藝術常常說「真善美」,而「真」之所以被排在第一位,恰恰也是賴聲川導演通過戲劇詮釋給我們的,首先要真,然後才有技巧,才能呈現後面總結到的「賴氏美學」。

「現在一說賴聲川有了個新戲,就總會被問有什麼新東西?其實我想說不一定非要創新,持續精彩就夠了。」賴聲川在接受採訪之前也反覆這樣強調著。所以這部《江/雲·之/間》就很像是聽家裡的長輩娓娓道來的講故事,甚至有時會恍惚覺得,「這個故事已經聽到了很多遍,不會再有一點意外和驚喜,但也不會煩躁,因為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另一方面,《江/雲·之/間》稱得上是賴聲川經典戲劇《暗戀桃花源》的故事前傳,但這個故事在賴聲川的心裡「長」了30多年,才會呈現這樣潤物無聲的質感。現場絕大多數觀眾都是熟悉「暗戀」里講到江濱柳和雲之凡因為戰亂分開這個故事的,但即便不熟悉的觀眾再看《江/雲·之/間》也不會產生障礙。張震和蕭艾扮演的江濱柳和雲之凡也講述了一個很完整的故事,而點睛之筆的胡德夫帶著他渾厚蒼涼的聲線唱起《橄欖樹》,仿佛一下把過去舊時光閃閃的微光都激發出來了,仿佛穿越了縱橫遼闊的時空,看到變化的城市,變化的人。舊時光中風流和動盪並存,時代辜負了個人的情感,錯過的是一生的無奈,回望那個年代不近又不遠,但卻已物是人非,又是血肉相連。

《江/雲·之/間》寫的是人和人錯過的無常,無論哪個年代「錯過的無常」都是人生命題,我們現代人也不會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方便聯繫,而避免「錯過」,某種程度上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卻更難了。

好戲是由很多個細節構成的,以細膩著稱的賴聲川話劇尤其如此。在《寶島一村》中,觀眾記住了山東包子、花雕雞、滷肉飯,在散場時觀眾還吃到了鼎泰豐的包子。在《江/雲·之/間》,賴聲川也同樣進行了味覺植入,「我們小時候在台灣吃到很多好吃的都是從大陸來的,比如有家老鄧擔擔麵,在大陸老鄧三代人賣面,然後1949年到了台灣,至今又是三代人做面。我和我太太談戀愛的時候也去吃,現在回台灣還會去吃,就是那個味道。但有次我們去成都吃,完全找不到那麼好吃的擔擔麵,大陸還有六代人在做面嗎?大家有機會來嘗嘗,我們台灣的擔擔麵真的很好吃!」

在劇中也提到揚州的小生煎包子很好吃,結果寫完劇本,賴聲川才有機會去揚州,「跟上海一樣的,包子都很大,沒有小的生煎!」這些鮮活的細節有的是導演杜撰,有的是久遠的記憶。賴聲川說:「不管對不對,我也不打算改劇本了。」所以關鍵是通過食物建立起情感的連結,建立的與觀眾的共情,那個時代的記憶也許在不同年代的人心裡會出現不同的偏差,但正如一句台詞所說:「我了解你的明白」,我們所有人都是同一條路上的趕路人,在生命無常意志中找到支撐的力量,人生哪有不遺憾。修真,且存善念,是我們從看《江/雲·之/間》時所感受到的安慰。

文/和璐

編輯/弓立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b53d0613203f5cb18a8ef9ab32b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