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好時,城市裡推窗望得見雪山,抬頭,能發現房子頂上出現一隻個頭、翅膀大一些,喜歡盤旋的動物。十有八九,發現的人會喊,「那兒是不是有個老鷹」。
稍微懂點,或者視力5.2的,會在雕(diāo)、隼(sǔn)、鵟(kuáng)、鷲(jiù)、鳶(yuān)等猛禽中猜測一圈,直到它從視野消失。
手機都能拍到,兩隻猛禽在龍泉山上飛
猛禽飛過彭州。圖片:閃電
不是所有的猛禽都叫老鷹,老鷹只是民間習慣的稱呼。
當我說我要去龍泉山觀猛禽,周圍的人大多都表情平淡。換一個說法,補充一句,「就是去數老鷹」,大家瞬間懂起,「我也看到過」。
就在今年的3月27日和4月2日,龍泉山一處觀測猛禽的絕佳點位,先後有過一天觀測猛禽數超過748隻和814隻的記錄。
4月2日的觀測記錄表。圖片:面大師
白肩雕。圖片:面大師
即將逼近每日千隻。
一天竟可能有這麼多?我必須跟著上山數數看。燕子也愛學猛禽打圈圈,萬一數錯了可咋辦。
龍泉山上捕捉到的鳳頭蜂鷹群。圖片:閃電
要認真數猛禽,距離市區近,視野好,交通便利的一個觀測點,在龍泉山距離長松寺遺址不遠的山頂頂上。海拔過千米,「四個方向都能便利地看見猛禽」。
是的,在體驗了坐公交穿越龍泉山 後,我又去了龍泉山。寶藏的龍泉山上,有人在騎車,有人在網紅店打卡,還有人在數猛禽。
黑鳶。圖片:面大師
前一天和成都觀鳥會的秘書長、江湖人稱「面大師」的楊小農約好,次日上午九點,我將和他一同上山前往觀測點。
因大範圍內持續陰雨降溫而滯留途中,猛禽很有可能隨本輪天氣的好轉,而密集起飛、放行,在北遷趕路的途中經過龍泉山脈。
龍泉山上,普通鵟正在吃飯。圖片:閃電
「丹景台方向,飛過來一隻」。「鐵塔中間,飛過來一隻」。人為的建築是定位猛禽的坐標,突然,面大師變得興奮,嗓門提高,「468頂頂上,恐怕是個雕」。
來一趟,祈求能夠遇見一隻體型更大,更少見的雕,這是大多數觀測者的願望。可惜,迫於距離和雲層,無法判斷,只能標註為「未識別」。
不能辨認出種類的猛禽,均歸為「未識別」一欄。
一張觀測記錄表上,將會記錄下當天不同時段的氣溫、風向和猛禽的種類和數量。數到一隻,確認一隻,面大師或同行的志願者,便在對應的格子裡為「正」字加一筆。
望遠鏡必備,最好再架設一個單筒。長焦的相機,也得帶上一隻,隨時待機,抓拍記錄猛禽的模樣,以便更精準地分辨和確認種類。
如果只有肉眼,將相當慘。
明明聽見有人喊了一聲,「氣象站左邊,飛過來一隻」。所有人舉起設備望過去,我也跟到看過去,眼睛瞪大得像銅鈴。
結果,他們都說是可能是「蒼鷹」,而我卻連蒼蠅都沒看到。盯久了,甚至覺得自己得了飛蚊症。
蒼鷹。圖片:面大師
龍泉山上的紅隼。圖片:閃電
終於,猛禽飛得更近一些,根據翅膀和盤旋的姿態判斷,果然有一個。有望遠鏡和觀測猛禽經驗的人才能夠更進一步判斷,「是個燕隼」。
過了一會兒,新發現的,「那應該是個鳳頭鷹,你看它在往下壓,翅膀一直在快速地抖動。」……「腦殼黑的,翅膀尖尖黑的,肚子全白 ,明顯是個鵲鷂。」
白頭鷂。圖片:面大師
龍泉山上,超級萌的雀鷹。拍攝:閃電
肩頸不好,你要來觀猛禽,因為隨時需要保持抬頭仰望天空,並根據猛禽來的方向進行轉動和角度的調整,有助於肩頸活動。
唯一的缺點是,有點傷眼睛,尋找猛禽的過程,「眼睛都要盯出白內障」。陽光晃眼,頻繁地眯眼或虛眼,魚尾紋不可能不多。
上山要拜,祈求好運。最好再吃點有助於耳聰目明的藥,心理暗示,有助於發現目標。
一日內,少則1人,通常會有數10人的志願者在猛禽觀測點位上。覺得天氣不錯,猜測看見數量多的猛禽的機率比較大,有人會臨時決定趕來。
等猛禽飛過的無聊中,大家會一起閒聊,玩笑,交流如何根據形態、羽毛色彩和趾頭等關鍵信息,迅速判斷猛禽的種類,現場學習一些猛禽觀測的知識,尋找林鳥,以此打發時間。
可一旦聽到任何一個人喊話,「上貨了」。所有人便迅速停止其他事情,朝向目標,進行鎖定和判斷。
有猛禽經過的時候,稱之為「上貨」。如果有稀缺種類的猛禽被觀測到,稱之為「上大貨」。
總是第一個發現遠方有猛禽現身的人,被譽為「雷達」。
吃午飯時,面大師也不忘望向天空,驚覺一隻鶚從低空飛過,人們欣喜若狂。這是我們在今天的觀測中,第一隻出現的鶚,觀測到的數量相對較少。
下午,等了許久後,頭頂正上方,突然同時出現6隻猛禽,觀測者再次振奮,算得上當天最罕見的一幕。
至於今天剩下的時間,還有沒有這樣的大場面,很難說。
手機都能拍到,六隻猛禽在打圈圈
上午的觀測,已記錄到30多隻猛禽,大大超過前一日17隻的總數。下午6點即將到來時,隨著一隻鷂的飛過,今日的觀測數據能不能突破100隻,令人揪心。
鷂,又被稱作「下班鷂」,它的飛過,暗示今天可以下班收工,不會有別的猛禽飛過,總數將限定在此。
但這也只是個玄學,就在我們準備撤離,剛下一個坡,突然又有3隻猛禽先後出現,其中兩隻懸停在頭頂,進入覓食或尋找落腳處的狀態。
這像是一種挑釁,讓人陷入糾結,會不會還有別的猛禽,要不再等等看,今天一隻雕都沒有看到。
手機都能拍到,一隻猛禽在我們準備離開時出現
高峰時期,猛禽像戰鬥機一樣隨時成群飛過龍泉山脈,統計者手都寫痛,現場的所有人,處於亢奮之中,無暇他顧。
經歷過一天內觀測到7、800隻猛禽,希望每天觀測的數量超過三位數,已經默默成為新的期待。
每日數量不一,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觀猛禽就是這樣,好似垂釣,你得始終守著據點,耐得住性子,願它飛過。
觀猛禽又不是垂釣,釣魚的收穫和技術有密切關係,每天會檢測到多少猛禽的數量,更像是一場靠天吃飯的事情。
最大的影響因素可能是天氣,不僅和猛禽途徑的龍泉山天氣有關,也和春夏季節猛禽來的樂山、宜賓等地的天氣有關。
天氣晴好,藉助熱氣流更好地滑行,猛禽神秘的智慧,幫助它們完成範圍更遠的遷徙。
普通鵟。圖片:面大師
在成都,每年有兩次觀測猛禽遷徙的季節。一次是3到5月之間,猛禽從南到北遷徙。另一次在秋季,遷徙方向於此相反,由北向南。
有較為規律性的認識,在鳥類為何遷移的未解奧秘下,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更多的思考和琢磨。
就像山頂視野寬廣,總是突然從雲層中冒出的猛禽,令人對不能及時發現它們的蹤跡而氣憤,「你根本都不知道從哪裡鑽出來」,猶如天降神兵。
鳳頭蜂鷹。圖片:面大師
這是猛禽觀測的魅力之一。
2018年的一天,在從事鳥類觀察10餘年的面大師和朋友想去龍泉山看遷徙鳥類,無意中大家發現可以看猛禽,之後,便有了「遷徙季,成都到底會有多少猛禽飛過」的好奇。
自此,他和成都鄉野走廊,以及成都觀鳥會的同道者邊探索邊進行猛禽的觀測,在規劃面積達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眾多山頭中,尋得此處觀猛禽遷徙的寶地。
如今,活躍在成都的猛禽觀測志願者已經有近百人,也吸引包括兒童在內更多群體,加入到猛禽觀測活動中。大家正努力形成一些有價值的數據統計和觀察記錄。
2022年春季的猛禽遷徙觀測已進入下半階段。根據志願者們在@亂燉一顆米 上公開的數據,截至4月10日,今年在龍泉山上觀測到的猛禽數量已經超過5127隻。
春秋兩季,今年在龍泉山上的猛禽觀測數據,極有可能超過去年的1萬2千多隻。年復一年,他們的小目標是,在龍泉山的固定監測點,記錄1000000隻猛禽。
當有一天,人們抬頭,在成都的天空中又發現一隻猛禽,龍泉山最高處、耳聰目明的猛禽觀測者們,可能也早已將它記錄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