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諾獎頒獎周結束,今年中國沒有獲獎,但是其實我們根本不用氣餒。
諾獎其實只是眾多科技科學獎勵的其中一個,而且諾獎也並非獎金最高。
美國就有一個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先鋒獎,這個獎項的單人獎金達到單人獲得諾獎獎金的8倍。
諾獎自然科學獎金一般是3人均分,每人216萬人民幣,也就是大約30萬美金。
而美國國立衛生院先鋒獎則是連續5年,每年50萬美金,共250萬美金。
曾經有一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竟兩次獲得這個超級豐厚的獎金,他就是北大教授謝曉亮。
謝曉亮在一次講演中說過「科研難就難在選擇做什麼和選擇不做什麼」。
這句話並非虛話,而是他貫穿一生的主線。
謝曉亮的父母都在北大任教,從小接受濃厚的科學氣息薰陶,1980年也考入北大化學系。
由於成績優異,研究生還沒有畢業,就被美國聖地亞哥大學錄取,到美國攻讀化學博士,研究皮秒級別的超快速化學反應。
1萬億皮秒=1秒,也就是說,謝曉亮研究的是一萬億分之一秒級別的化學反應。
作為普通人,我們連想像1皮秒的概念都很難,可想而知研究1皮秒的化學反應相當困難。
後來謝曉亮到了芝加哥大學,接觸到了很多不同的研究,他開始選擇新的科研方向,最終明確下來:要讓人們可以在室溫狀態下,看到生物分子的結構。
就是這個選擇,改寫了謝曉亮一生的命運。
先是研究方向開始後不久就成功了,社會反響很大。
但謝曉亮的研究沒有停下來,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單個分子的結構,而化學反應就是分子結構變化,那能不能看看化學反應時,分子結構是怎麼變化的呢?於是他潛心研究了6年。
1998年是謝曉亮的科研成果爆發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他的成果:
先是首次觀測到蛋白質「酶」的實時反應過程;然後是發明了一個技術,使快速非線性拉曼生物成像成為現實。
這兩個實驗結果,後來成為生物學基礎研究的重要技術,一直沿用到現在。
憑藉這兩個實驗成就,哈佛大學錄取謝曉亮為終身教授,他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來自中國大路的終身教授。
來到了哈佛,謝曉亮突然發現單分子生物學潛力很大,於是毅然決定開始研究分子生物學。
但這是一個比之前的選擇都艱難的選擇,因為謝曉亮此時對分子生物學不熟悉,於是已經是教授的他,決定和其他哈佛學生一樣,坐在教室,從頭開始學習分子生物學。
謝曉亮曾經說過,這段時間對於他來說很不容易,實驗開支也很大,實驗艱難的維持著。
2004年美國國立衛生院給他頒發了先鋒獎,就是那個超過諾獎8倍獎金的自由基金。
有了這個基金,謝曉亮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做科研。
終於2006年在《科學》和《自然》發布了兩個重量級的分子生物學成果:觀察到細胞內蛋白質實時生成的過程;定量描述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
這兩個科研成果實際上實時觀測和證明了生物體內基因表達的過程,幾乎是可以獲得諾獎的成果,但謝曉亮並沒有停下來。
謝曉亮偶然收到比爾蓋茨基金會的邀請,希望他能幫助找到肺結核出現抗藥性的原因。
受比爾蓋茨基金會的啟發,謝曉亮突然很希望能為人類健康做一點實事。
同時,他也積極和中國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並把科研方向轉移到單細胞基因組的研究。
最終在2012年研究出一個叫MALBAC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只需要一個細胞,就可以實現這個細胞的基因測序。
這個技術就跟謝曉亮之前的研究很不同,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礎科研;而這個實驗結果,可以解決人類的實實在在的遺傳病問題。
2013年,再一次獲得250萬美元的美國國立衛生院的先鋒獎。
2014年,MALBAC技術第一次用到人類受精卵的篩選,幫助一對有遺傳病的夫婦,篩選出來沒有遺傳病的受精卵,進行發育。
直到目前為止,該技術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幫助了無數有遺傳病的家庭。
2015年,謝曉亮還獲得了美國阿爾伯尼生物獎,獲得該獎的很多科學家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他也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隨著和中國科研機構和院校合作多年,謝曉亮認為中國的科研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於是決定回國,回到一生出發的地方。
2018年,謝曉亮正式歸國,在北大任教和科研。
謝曉亮很多成功,都是在正確選擇的基礎上,他證明了選擇對成功的重要性。
那對於我們普通人, 要怎麼選擇才能成功呢?
指尖科技說小編就特別喜歡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的回答,他認為進步本身就會讓人更有動力,更有意義,要選擇那個對你更有進步的方向。
參考文獻:
01.《被譽為「離諾獎最近的華人」: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北大任教》學術資源大全-學術君
02.百度百科「謝曉亮」
03.《這位頂尖科學家全職回國任教 自述"我和北大的故事"》新浪綜合科技 2018-07-03
04.《先鋒故事:通往精準醫學之路——謝曉亮》搜狐網 2018-01-16
05.《北大謝曉亮:疾病沒有國界,科研亦應如是|科學的擔當》鳳凰網 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