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縣迤薩鎮馬幫博物館

2019-12-01     邊凡

早在清咸豐三年(1853年),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迤薩鎮的先人們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膽識,勇闖南路出國門,一批批、一隊隊馬幫,開赴越南、寮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經商,故有「僑鄉」之稱,為雲南省第二大僑鄉,人馬同行的壯舉締造了斐聲南滇的馬幫文化,馱出了一座座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山城。精巧構架的中西合璧式和城堡式建築,使山城的空間幅度得到了曲盡人意的鋪排。

在撒瑪壩梯田觀景台上遠晀紅河縣迤薩鎮。

航拍:紅河縣迤薩鎮。

航拍:紅河縣迤薩鎮,明末清初,漢族開始由石屏、建水遷入,清乾隆年間,隨著爐坊銅礦的開採和元江水運貿易的發展,人口驟增,清末開闢了通往越南、寮國、緬甸、泰國以馬幫運輸的民間國際貿易渠道,經濟迅速發展,迤薩開始形成初具規模的商業集鎮。

航拍:說起馬幫,人們首先會聯想到滇西的茶馬古道,鮮有人知在滇南紅河縣,是馬幫讓一個小小的邊城——迤薩,聞名於東南亞,甚至被人們稱為:「馬幫馱出的迤薩城。」

航拍:至今,縣城裡,有保存完好的馬幫「富翁」姚初居故居,他當時經營的馬幫隊有百餘人,騾馬200餘匹,資金數十萬元,通過「走煙幫」、「下壩子」發家致富後,他在昆明創辦了「同義豐」商號,主要經營越幣同銀元的兌換,當時有「越幣大王」的稱號。

航拍:迤薩是紅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紅河以南,過去被稱為江外。

航拍:東門樓民居建築群局部。

東門樓民居建築群位於紅河縣迤薩鎮東門街,是迤薩眾多中西合璧古建築中的經典代表。

主要由東門樓、姚家大宅和錢家大宅三部分組成,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樓是迤薩四座城門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城門,土木結構,共三層。地勢上這裡是一個制高點,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樓正面有多個機槍眼,從內向外看直徑大約15厘米。

順山勢而建的東南西北四條街道交匯成十字街,這是迤薩最繁華地段,僅商號就有十餘家,雜貨鋪數十家,飲食攤點、中西藥鋪、縫紉店。

前來採訪的攝影老師們拍攝哈尼族群眾。

前來採訪的攝影老師們拍攝哈尼族群眾。

哈尼族竹編。

哈尼族竹編。

哈尼族人像。

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迤薩鎮,每逢街天,商賈熙來攘往,身著五彩服飾的哈尼族。

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迤薩鎮身著五彩服飾的哈尼族。

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迤薩鎮的哈尼族。

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迤薩鎮的哈尼族。

一座建在山頂的小城,中西合璧的房子如棋子般散落,這裡是雲南三大僑鄉之一,曾被稱為江外小上海……

東門樓民居建築群位於紅河縣迤薩鎮東門街,是迤薩眾多中西合璧古建築中的經典代表。

因為馬幫,這裡較早接受了西方文明,中西合璧的房子如棋子般散落,因為馬幫,這個地處江外邊陲的小鎮曾充滿西方氣息、繁華熱鬧而得「江外小上海」之名……

如今,迤薩鎮是雲南紅河縣縣城所在地。儘管繁華已被歲月洗盡。

曾經的輝煌也湮滅於雜亂的民居中,然而,徜徉在小鎮彎彎曲曲而又狹窄的街道上,不經意間走過的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建築、在靜謐小鎮中寧靜生活的馬幫後人、守望了一輩子的「馬幫紅顏」,卻仿佛仍在默默地訴說著那一段歷史。

身著五彩服飾載歌載舞的哈尼族。

身著五彩服飾載歌載舞的哈尼族。

身著五彩服飾載歌載舞的哈尼族。

身著五彩服飾載歌載舞的哈尼族。

身著五彩服飾載歌載舞的哈尼族。

身著五彩服飾載歌載舞的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紅河,元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地區,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StvwG4BMH2_cNUggU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