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28歲北大女博士獲聘名校教授」的音訊在網絡上爆紅,引發激烈關注。
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宣布,出生於1991年的北大博士李琳於今年7月起任該學院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
同時提供的還有220萬的安家費和90萬的年薪。
消息傳出後,網友先是一陣驚嘆,後又是一邊倒的贊同。
網友們評價:「比我美貌,還比我有才華。」
還有網友說:「同樣是28歲,人家怎麼就這麼優秀,比不了。」
你看看李琳的履歷,就知道她拿到這樣的成績和待遇,是完全公平的,也是自己一步步奮鬥出來的。
作為李琳的引進單位,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官網顯現其人才類別為「優秀學術骨幹」。
28歲的李琳出身在一個普通家庭,她的成績並不是依託什麼父輩的遺產,也不靠人脈與關係,而是她自己在日復一日的學習與科研中沉澱下來的。
在「讀書無用論」、「階級固化論」大行其道的今天,她用親身經歷通知大家: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讀書,為出身貧寒的我們提供了可能,和一群家境優渥的年輕人相比、競爭的可能。不讀書,你連相比的時機都沒有。
不用去嫉妒他們的先天資源,那是他人的父母勤勞給予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曾經是精英二代,而你要做的,是努力成為精英一代。
的確,年少的我們都害怕上學,討厭讀書,覺得讀書苦。長大後的我們才知道,讀書才是一個人上升的最佳途徑。
不久之前,華為總裁辦發布了一封郵件,宣布對8位2019屆應屆博士畢業生實行年薪管理制度。
這些應屆生們的年薪,最高有201萬,保底的也有89.6萬。
這8名博士中,有兩位寒門出身,一位來自農村。
在「讀書無用論」、「階層固化論」等等觀念流行的社會,華為新員工用年薪再告訴人們:讀書,是一個人上升的最佳途徑之一。
去年高考季,朋友圈被陝西延安的一個貧窮家庭刷屏了。
這是西北偏僻山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初中只上了一年,母親更是大字不識。
但家中的5個孩子,卻有4個考上了清華北大。
「我們吃了沒文化的虧,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學。」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衣不更新,飯不變樣,他們在生活中「摳」到了極點,就是為了攢錢給孩子們上學。
曾經有人不解:這樣做,值得嗎?
當你的孩子還在象牙塔埋頭苦讀的時分,我的孩子曾經能幫我幹活賺錢了;
當你的孩子被書本包圍被試卷圍攻的時分,我的孩子早就曾經享用生活了;
……
我想,這些孩子的成就,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答覆。
當和他們同樣出身的孩子持續著自己父輩的老路,在偏僻貧窮的山區起早貪黑日曬雨淋的時分,他們曾經飛在更寬廣的的空間中。
茨威格曾說:一切命運捐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貪圖現在的閒適,將來就有吃不盡的苦。
有人問智者:「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麼意義?」
智者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清吃過什麼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血肉。」
讀書也是如此。
曾國藩說過:「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錢再多,思想齷齪、行事粗鄙,也只能叫「暴發戶」;權再大,內里空無一物,也不會為人所尊敬。
一個人的氣質不在穿金戴銀,不在豪車洋房,也不在艷麗的容貌,而是得體、自信、從容的為人處世之道。
讀書養才氣,讀書才是門檻最低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