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什麼是一畝三分地嗎?

2019-07-03   小眼兒看社會

老北京話「一畝三分地」,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農壇行祭農耕耤之禮,其「親耕」的地塊面積恰好是「一畝三分」。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什麼不大不小,非要定為「一畝三分」?據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取其象徵之義。在中國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視為陽數,一和三為陽數中最小的兩個數。因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親耕又不能太勞累,所以定個最小土地面積作為耤田,權作意思意思地「示範性耕耘」,故為一畝三分。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與當時中國的行政區劃有關,計有十三個行政區劃,時稱「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為耤田面積。

北京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於兩側。依照古制,皇帝親耕時要右手扶犁,左手執鞭。

其實,天子親耕的耤田最早並不是「一畝三分地」。在周代,耤田多達千畝,約合現在的三百畝。據《禮記·祭義》記載:「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關於耤田,有據可查的記載出現在商代,周代時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制度描述。「耤」通「藉」,《史記》中又作「籍田」,《漢書》、《舊唐書》等作「藉田」,明清以後多寫作「耤田」。《說文解字》對「耤」字的解釋是:「帝籍千畝,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耤田在井田制度下又稱「公田」。《周禮》注曰:「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蓋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於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艱難無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