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社區要在短時間內摸清居民的具體情況,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這對社區幹部來說是巨大挑戰。
細節決定成敗,但如何將各項防疫措施在基層落實落細?如何確保防控無「死角」、無「盲區」?如何完善基層社區治理體系?
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創新建立「小單元作戰」體系,設置「單元長」,做強「小單元」,實現城市社區全覆蓋,為疫情防控、基層治理夯實體系基礎。截至目前,迎江區有31個社區近12萬戶居民,網格長281個,在網格長下設置「單元長」2775個,人均管理42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級應急響應啟動以來,家住安慶市迎江區華中路街道光榮社區的居民高成虎,每天在他負責的居民樓內爬上爬下,忙得不可開交。「我是單元長,包保30戶居民,每天都要對他們進行摸排。」他說。
現年58歲的高成虎,是光榮社區的老居民,對該樓內每家每戶的情況十分熟悉。加上他熱心公益、長期擔任社區志願者,和社區幹部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五個清倉見底」工作開展過程中,他被社居委聘任為北三巷3棟的單元長,負責居民信息摸排。
光榮社區常住人口7000多人、有76棟居民樓,社居委要在短時間內摸清所有居民的具體情況,這對社區幹部來說任務十分艱巨。「不光是時間短、任務重,關鍵是不少社區幹部和居民之間彼此還不是很熟悉,這就導致了清倉見底難度極大,甚至精準度不高。」迎江區委書記尹志軍說。
根據省、市疫情防控工作指令,迎江區創新建立區委書記統籌負責、區指揮部具體指揮、網格長主體負責、「單元長」包保實施,即「社區黨組織+網格長+單元長+居民戶」的作戰體系。網格長原則上由社區幹部擔任,「單元長」一般由本樓棟里居民擔任,包保到戶,管理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這是戰時體系,疫情過後按照「社區黨組織領導、網格長管理、單元長負責、居民住戶參與」治理體系運行,單元長參與基層社區治理,重點承擔掃黑除惡、信訪維穩、安全環保、文明創建、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社會面管控、需要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相關任務。
「三有標準」
「單元長」要達到「三有標準」,即:
有一個好身體,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
有一定文化素養,會居民微信群建立、管理,懂政策宣傳,會做群眾工作;
有一副熱心腸,熱心為居民群眾服務,具有奉獻精神。
「單元長」候選對象由網格長、社區居民、物業管家推薦或者居民自薦,社區黨組織集體研究確定並報鄉(街道)黨(工)委備案,發放聘書,一年一聘。
「單元長」納入鄉街、社區管理。每個「單元長」管轄面積不宜過大,原則上按照多層樓房1人、小高層2人、高層一單元1人。除高層單元外,每個「單元長」原則包保不超過50戶的標準進行設置,並相對固定。「單元長」要準確掌握每戶居民信息情況,並對居民信息除社區黨組織以外不得對外公開。
「單元長」表現突出的,給予單元長精神、物質雙重獎勵。對工作不稱職、或較多群眾反對的「單元長」,則由任命渠道予以撤銷,在社區單元長人選庫中重新推選單元長。
「微」治理創新
迎江區各級黨組織全面發動村(社區)黨員、志願者、在家大學生、機關幹部、退役軍人、物管人員、業主委員會成員、「兩代表一委員」、樓棟長等各方面力量下沉社區,支持「單元長」工作,做好小區「微」治理,從嚴落實疫情防控。
在疫情防控期間逐戶摸排時,迎江區發動2500餘人,參與居民摸底排查、宣傳防控自護等,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較好落實五類人員「清倉見底」摸排工作。
迎江區創新豐富網格化管理、創新「小單元作戰」,形成了社區黨組織領導網格長、網格長管理單元長、單元長包保小單元及其居民戶的層級管理機制,徹底打通了基層社區治理的最後一米,為疫情防控以及今後基層社會治理打下了堅實工作基礎。
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