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拍了很多經典電影,但他自己最喜歡的卻是這一部

2019-10-25     麥克瘋說電影

上世紀80年代,徐克在新藝城電影公司幕後的金公主院線的支持下創辦了「電影工作室」,他的電影事業也就此開始起飛。據徐克透露,他的初衷是想搞一家能聚在一起拍戲的工作坊,但隨著製作的電影多了起來,「電影工作室」漸漸成為了當時香港影壇最炙手可熱的電影公司。

在「電影工作室」製作的多部電影中,徐克曾坦言自己最喜歡的就是1984年的《上海之夜》,那影片又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咱們就來聊聊。

抗戰時期,落魄的作曲家董國民(鍾鎮濤飾)準備上前線當兵,臨行前夜在蘇州橋下邂逅了女子阿舒(張艾嘉飾)。兩人聊得挺投緣,約定勝利後來橋下相見。但由於橋下光線比較暗,兩人當時沒看清對方長什麼樣子。

十年後,阿舒成了一名舞小姐,意外收留了來上海討生活的小板凳(葉倩文飾)。董國民復員回到上海,和叔叔(田青飾)一起謀生,並巧合地住在阿舒樓上。三人經常見面,還鬧出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窘事:譬如阿舒讓小板凳去當幼兒園老師,卻無心插柳讓她成了月曆皇后;董國民多次來廣播電台都不被重視,卻因歌星周小仙喜歡自己的歌而被另眼看待。

在相處過程中,小板凳對董國民漸漸產生了好感,但董國民還一直渴望能找到十年前的故人。

影片接近尾聲時,董國民和阿舒在天台相認,但阿舒為了成全小板凳,和丁大班一起坐上了開往香港的火車。董國民聞訊趕來,爬上火車,與阿舒說明情況並一同前往香港……

影片表面上是一出精彩的市井鬧劇,但本質上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強烈批判。如董國民叔叔的那句「現在世界亂糟糟,做小丑最聰明了」;還有董國民在遇到伯樂之前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以及戰後物價飛漲,投機者們大發國難財……亂世的殘酷,透過電影里的眾多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徐克的表達側重點並非在此,而是通過亂世的殘酷,來凸現那個特定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善意。不管是董國民與阿舒在橋底下的承諾,還是黃小仙對董國民才華無條件的賞識,還是影片最後小板凳對董國民與阿舒的成全。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人才會做出的事情。在外人眼中光鮮亮麗、不可一世的她們,往往都有著一顆天真、純凈、簡單的內心。

片子裡三人的複雜關係與「輕生」被救下,明顯致敬了《馬路天使》與《十字街頭》。但與之不同的是,影片里有很多生活化,以及很幽默、誇張的處理。這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葉倩文飾演的小板凳這一角色。前期來到上海時,她對外界事物充滿著好奇心,誇張的面部表情體現出她的可愛。而到了後期她漸漸適應上海的遊戲規則,就變得端莊持重。

與小板凳完全不同的,是片子裡張艾嘉飾演的阿舒。她所代表的是時代浪潮中,不依靠男人、崇尚獨立、自由的那類女性形象。她選擇收留小板凳,正是因為從她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告訴小板凳不要做寄生蟲,告訴她參加酒會時不要喝酒,這都體現了她的善意。她大部分時候保持著「一本正經」的狀態,但很多笑點也正是因為她「一本正經」而產生的。

她穿睡衣時的慵懶與嬌媚,穿旗袍時的典雅與端莊,在片子裡的幾個造型,都不同程度地展現了張艾嘉的美。

如果說兩位女性角色的成功選取,使得影片成功了一半的話,那麼徐克導演對於片子裡情節的精巧設計,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這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莫過於影片中段,阿舒被雨淋濕後,來董國民房間裡換衣服的那場戲。

這段5分鐘左右的戲,是很好的用空間結構變化,來展現人物關係的例子。最開始房間裡只有一個小偷,後來又進來了董國民和阿舒,後來又進來了小板凳,以及董國民的好朋友。徐克導演用這樣一場戲,來展現了五個人的關係,既兼顧了敘事效率,又增加了影片的娛樂性。後來徐克的《刀馬旦》、《驚魂記》等影片,也有這種「捉迷藏」式的室內戲設計。

那麼《上海之夜》為何會是徐克電影中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呢?小編覺得是因為這部電影能體現徐克對於電影的初心。透過《上海之夜》,能看到他在嘗試著平衡娛樂性與社會性,並不僅僅局限於拍賺錢的爆米花喜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在此後的創作生涯里,並不局限於某類題材的創作,而是希望能推陳出新,這也是徐克能取得如今成就的主要原因。(麥克瘋說電影·張利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AUoDW4BMH2_cNUgep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