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見你》:嘗試打造「家庭情感教育百科全書」

2023-04-27   影視前哨

原標題:《當我們遇見你》:嘗試打造「家庭情感教育百科全書」

導讀:讓子女陪伴單身爸媽進入新的社交場域,解讀單親家庭中關於情感教育的深刻命題。

文|三木

孩子為父母寫自我介紹會寫什麼?面對曾經破碎的婚姻,爸媽又與孩子的感想有何不同?近日,Z視介獨播代際溝通社交節目《當我們遇見你》播出,節目從代際溝通的角度出發,讓子女陪伴單身爸媽進入新的社交場域,解讀單親家庭中關於情感教育的深刻命題。而在此過程中完成的對情感內涵的深度挖掘,或將成為今後這類節目進行題材創新、豐富意義表達的積極參考樣本。

打開心扉、再次出發,

看到無懼年齡的美好感情

《當我們遇見你》明顯在嘗試一種很新的中年社交。與以往聚焦青年男女情感博弈的社交節目不同,《當我們遇見你》找來了7位單身父母組建「相親局」,力圖通過一場為期13天的尋愛之旅,獲得浪漫美好的情感體驗。

旅行剛開始,初次見面的尷尬與不知所措就已經逐漸在閒聊和互相拍照中變為初次出遊的新奇和心動。在隨之而來的雪山之旅里,父母們既有貼手、合影等甜蜜互動,也在登頂過程中鼓勵式照顧,進展迅速。與此同時,父母的感情經歷和對待情感的態度在一次次交流中展現出來,儘管愛情曾讓他們滿目瘡痍,卻也帶來了甜蜜和勇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我們遇見你》讓他們打開心扉再出發,去追風也去看海,去遇見心動,更去聽一聽花開。

《當我們遇見你》開場就讓觀眾看到中年爸媽在情感追求中的浪漫、真誠與勇氣,看見中年人的面對感情的自然而然和隨遇而安,感受到愛情無懼任何年齡的美好。「這就是中年人的社交嗎?簡單、直接、不拖拉、不套路」,不少抱著消遣的態度打開節目的觀眾直言,就像是在看一幫有故事的人真誠地打開自己、重新出發的感覺,「有被叔叔阿姨們的狀態鼓舞到。」

交換理解、深度溝通,

聚焦親子關係的碰撞交流

雖然是中年社交綜藝,但《當我們遇見你》想要探討的,卻不只是邂逅。

節目中,孩子們既為爸媽撰寫自我介紹,在字裡行間表達著對父母的未曾說出口的愛意和對未來的期許,也化身幕後「觀察員」,看到自己父母社交過程中的互動交流。不論是女兒潘燕第一次看到媽媽在生活中依賴另一個人,還是杜欣然發現爸爸被請喝咖啡時吐槽的「丟人」,或是孩子們將爸媽分組飲茶,為他們創造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空間,通過這次旅程,子女看到了父母與自己相處時完全不同的一面,加深對父母的了解,也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

然而,父母聚在一起時,孩子作為永恆的話題總是要被反覆提及,在《當我們遇見你》中,更是如此。聶愛國讀著女兒寫的簡歷倍受感動,毫不吝嗇對女兒的誇獎;對於孩子探索人生道路的話題,孫瑋佳鼓勵自己的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告訴孩子家就是她闖蕩世界的底氣。

可以看到,當家長們再次踏入新的「交友圈」,開啟一段怦然心動的浪漫旅程,子女成為父母情感變化的見證者與守護者,此次尋愛之旅也隨之成為兩代人進行深度情感溝通的最佳契機。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為他們開放、包容且充滿尊重與愛的親情所動容,感慨「看個節目哭得稀里嘩啦」。

凝注溫情、累積美好,

打造「家庭情感教育百科全書」

正如節目所說,人生是一場未知的旅途,時光不會在困難處快過,也不會在美景處守候,唯有勇氣與愛可以讓自己不被辜負。與其說是「一次家庭出遊的浪漫邂逅」,《當我們遇見你》的觀感更像是「對共築美好未來的集體追求」。

與其它代際溝通節目不同,《當我們遇見你》不單觀察,更直接參與;不只提供解決矛盾橋樑,也探討加深情感溝通的方法:正確的親子關係要如何展開?離異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又是哪般模樣?面對曾經破碎的婚姻,爸媽們又跟孩子的感想有何不同?以離異家庭為背景展開,《當我們遇見你》用七組家庭樣本,教會觀眾面對家人與親密關係,學會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好地去把握當下,打破曾經的失敗枷鎖,勇敢地追求獨立與愛。

有網友看過節目後表示,「糖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節目讓我能夠切身體會父母一輩對子女、婚姻、愛情的想法。」風會帶走說出口的過去,那些積壓在心底的往事,最後都會化作一聲嘆息,消散在雲煙里。《當我們遇見你》展現家庭情感教育的不同橫切面,喚醒觀眾集體共鳴,在迸發出強烈而持久的感動中,感受濃濃親情,讓溫情滿溢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