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很多人第一次聽說譚嗣同的名字,大多都是因為《獄中題壁》這首詩。《獄中題壁》展現的是譚嗣同,為了維護變法悍不畏死的氣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被問斬之前,譚嗣同還曾冒充父親的筆記寫了一封信,救了父親一命。
譚嗣同的父親名叫譚繼洵,道光三年(1823)生,6歲的時候譚嗣同的爺爺譚學琴便病逝了,,家道驟然中落,而譚繼洵則背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譚繼洵聰明勤奮,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27歲便考中了舉人。
當時正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期,譚繼洵沒有和當時許多湘籍士大夫一樣,投筆從戎去建立功業,而是繼續走科舉之路。十年以後也就是咸豐九年(1859年),譚繼洵再次考中了會試,成為了進士,授戶部廣西司主事,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譚繼洵剛從仕時,譚嗣同還沒有出生。因此譚嗣同一出生便是「官二代」,但是在譚嗣同5歲的時候卻得了重病,昏死了整整三天三夜,譚繼洵以為活不了了,卻沒想到後來又奇蹟般的復活了。
譚繼洵高興不已,甚至給譚嗣同另起了一名叫「復生」,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譚繼洵是這樣想的。後來譚繼洵的仕途十分順利,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的時候,譚繼洵已經是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成為享譽一方的封疆大吏了。
戊戌變法是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的,當年變法一派曾想請譚繼洵加入其中,畢竟他兒子譚嗣同就是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但是譚繼洵比較守舊因此沒有同意,而是說:「守老氏之寶,不欲為天下先。」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這場僅僅持續了三個月時間的「百日維新」宣告失敗,光緒皇帝被囚,康有為還有梁啟超逃亡到了日本。而「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則被捕入獄。
譚嗣同被捕後,譚繼洵並沒有去求情或展開營救。一個是為了自保,另一個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在這件事上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他現在也是戴罪之身。
雖然譚繼洵沒有營救譚嗣同,但是在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卻模仿譚繼洵的筆記,寫了一封信藏到了自己的書房,他知道慈禧回來搜家,這封信是給慈禧看的,信中寫道:
「你大逆不道,屢違父訓,妄言維新,狂行變法,有悖國法家規,故而斷絕父子情緣。倘若不信,以此信作為憑證,爾後逆子伏法量刑,皆與吾無關。譚繼洵 」
譚嗣同至死都沒有向慈禧低過頭,他原本能像康有為梁啟超一樣逃走,為了給變法正名他選擇留了下來。可是為了不連累父親,他卻說了很多言不由衷的話,甚至否定了自己用生命維護的變法。好在最後譚嗣同的努力沒有白費,譚繼洵只是被罷了官,沒有被殺,於1901年終老於家鄉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