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創新藥物研發浪潮洶湧,投身其中的淘金者不計其數。但隨著時代發展,新藥開發複雜程度不斷加大,臨床試驗成本持續增長,研發投入回報不確定性越來越高,這一冗長流程的成本和風險成了一道高高的門檻,不僅阻攔著新入玩家,也讓不少醫藥巨頭進退失據。
於是,醫藥外包服務平台CXO(Contract X Organization)應運而生,這些機構強調專業分工,在行業內產生了為外界所熟知的醫藥合同研究組織(CR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DMO,相對於CMO多了「研發」環節)等,通常服務於產業鏈條的上游研發、生產環節、醫藥合同定製生產組織(CMO)。
今日在深交所創業板申購的上海泓博智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碼:301230 簡稱:泓博醫藥)正是其中之一,公司創新地將藥物發現、工藝研究與開發以及商業化生產融為一體,成長為國內領先的新藥研發服務以及商業化生產一站式綜合服務商。當下全球新藥研發如火如荼,大量臨床需求將為泓博醫藥的發展帶來肥沃的土壤。
核心團隊專業技術過硬,研發成果獲全球客戶認可
泓博醫藥成立於2007年,由多位留學歸國博士領銜,其中創始人PING CHEN曾於美國百時美施貴寶製藥公司擔任資深首席科學家、腫瘤項目負責人,擁有跨國藥企17年小分子藥物研發經驗,為1.1類抗癌創新藥「達沙替尼」(Dasatinib)的主要發明人;公司藥化部負責人ZHEN-WEI CAI博士亦曾任美國百時美施貴寶製藥公司資深高級研究員,擁有16年小分子藥物研發經驗。不難看出,泓博醫藥並不是單純的醫藥代工廠,公司有著過硬的技術底色。
也正是基於此,泓博醫藥自成立以來就長期致力於技術壁壘高、難度大、技術附加值高的小分子藥物化學研究服務。憑藉創始人及所帶領的藥物化學團隊在創新藥發現,特別是藥物化學方面的技術優勢,為海外眾多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苗頭化合物到先導化合物研發以及臨床候選藥物篩選服務,滿足其在創新藥物發現階段的化合物設計、優化、合成等方面的研發需求。
在以上業務中積累的豐富研發和實驗經驗,也幫助泓博醫藥成功建立起了合成工藝開發和研究服務體系,為全球醫藥公司提供一系列藥物開發服務,覆蓋臨床前到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包括突破已有合成路徑、開拓創新性合成工藝路線、實現從臨床前到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定製優化。公司通過研究與開發低成本、安全、環保、穩健可靠的合成工藝,為實現從公斤級到噸級的中間體及原料藥的商業生產奠定基礎。
深耕藥物發現和工藝研究與開發十數年來,泓博醫藥碩果纍纍,截至2021年末,公司先後協助海外多家生物製藥公司成功開發了21個臨床候選藥,其中3個已批准上市,2個在臨床III期,2個在臨床II期,6個在臨床I期,4個在申報臨床階段,4個在臨床前階段。此外,近三年來公司還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了超過100個創新藥工藝研究與開發項目。
包括Agios Pharmaceuticals, Inc.、Alexion Pharmaceuticals, Inc.、KSQ Therapeutics, Inc.、Jnana Therapeutics, Inc.、Nuvalent, Inc.、BeiGene, Ltd.、恆瑞醫藥等創新藥研發客戶都對公司的實力表達了充分的認可。
拓展CRO下游商業化生產,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平台
作為創新藥CRO業務的延伸,泓博醫藥通過其工藝開發優勢,圍繞國內外客戶的創新藥定製生產及仿製藥自主產品的生產需求搭建中間體和原料藥生產平台,承接客戶臨床階段以及藥品上市後關鍵中間體的定製化生產服務以及自主開發了多個化學結構高度複雜、多手性中心的仿製藥產品。
隨著工藝研發業務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為了不斷滿足創新藥和仿製藥客戶對於工藝開發及生產的需求,泓博醫藥通過合併開原泓博,向下游延伸出商業化生產業務。
泓博醫藥商業化生產主要包括自主產品生產和定製化生產,其中自主產品生產的品種主要為替格瑞洛系列中間體。得益於公司建立的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基地,泓博醫藥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替格瑞洛中間體供應商。2020年8月,第三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替格瑞洛片有6家廠商入選,其中5家企業均為公司客戶;此外,截至2021年底,向美國提交替格瑞洛DMF的國外企業有19家,公司是其中15家的合格供應商。
至此,泓博醫藥已經具備了涵蓋藥物發現、工藝研究與開發及商業化生產的涉及藥物研發和生產全階段的技術平台和服務體系。同時,公司商業化生產業務還包括化學結構複雜、合成難度高的特色原料藥中間體等自主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整體來看,藥物發現屬於藥物研發產業鏈的源頭,而整合下游業務板塊則是現有公司業務板塊的自然延伸,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多的綜合性服務,實現上下游無縫對接,幫助客戶加快項目研發進度,節約研發成本。
在技術經驗和商業化生產實力的雙向驅動下,泓博醫藥實現了良好的商業回報。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4,519.97萬元、28,298.96萬元和44,821.38萬元,復合增長率為35.20%;同期凈利潤分別為4,725.47萬元、4,869.14萬元和7,357.66萬元,復合增長率為24.78%,均保持較高增速。
醫藥創新如火如荼,持續帶動醫藥外包產業發展
亞當·斯密曾在《國富論》中提到,「在每一種工藝中,分工都能極大地提高企業的內部生產力,產生巨大的效能。」這一理論精確地指出了分工對現代工業化發展的意義所在,生物醫藥領域也不例外。
當前,越來越多的醫藥、醫械企業,逐漸從依託自身建設「大而全」的全鏈條企業走向依託CXO獲得服務支持。創新藥浪潮也在加劇著行業的專業化分工進程,推動CXO從上游研發、生產環節向中下游的營銷、商業化環節拓展延伸。
當前,中國CXO行業市場規模迅速增長。從行業驅動因素來看,近年來,醫藥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政府陸續推出多項激勵醫藥創新的優惠政策,中國藥企的研發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藥行業的研發投入由2015年約105億美元大幅增至2019年的211億美元,預期2024年將增至476億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7.7%,高於全球的復合年增長率。
此外,隨著全球化進程加深,海外藥企的研發活動也已由獨立自主研發向研發外包轉移,這也讓國內飛速發展的CXO企業承接了大量海外訂單。國內外需求同頻共振,進一步驅動我國CXO行業快速發展,推動行業進入黃金階段。
另一方面,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受益於醫藥行業剛需屬性、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患者醫藥需求日益增加,我國政府部門日趨重視醫藥行業規範化高質量發展。國內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提高了審批速度,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等政策集中出台,促使國內藥企從仿製模式向本土創新轉型。尤其是MAH制度的出台,實現了藥品所有權與生產權的分離,藥品的持有人擴大至取得藥品註冊證書的企業或者藥品研製機構,持有人可自行或委託其他藥品生產企業生產藥品,並對生產、銷售的藥品質量承擔主要法律責任,極大提高了新藥研發的積極性,促進了委託生產的發展。國內CXO企業在MAH制度的政策紅利下有承接更多藥物研發生產訂單的機會。
同時,我國藥品監管部門加入了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國內企業在技術水平、質量體系上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越來越多總部設在中國的製藥公司也逐步進軍國際市場,特別是在美國申請研究性新藥及簡略新藥,使得能夠提供更高質量服務的CXO(如具備中美雙報的國際業務承接能力)憑藉其在基礎設施和人才、資源上的天然優勢,獲得訂單承接優勢。
一體化服務成為發展主流,強化研發、拓展邊界把握市場機遇
不過醫藥研究外包服務行業的客戶主要為大型製藥企業和生物科技公司,外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研發效率,因而對合作夥伴的要求較高,通常會選擇擁有豐富經驗的公司進行合作。而且研究外包服務周期較長,在獲得客戶信任後,客戶為保證研發任務和原材料的穩定,保護自身智慧財產權和技術秘密,通常會與供應商簽訂長期的戰略合作協議,確保服務和產成品質量。
因此CXO服務需要具備穩定性和長期性,且具備「流量經濟」的屬性,上游CRO能為下游CMO/CDMO引流,臨床前CRO能為臨床CRO引流。具備「全產業鏈的一站式服務」能力是奠定CXO企業市場競爭地位的基礎,提供「CRO+CMO」一體化服務將成為CXO行業發展主流。
泓博醫藥作為醫藥外包服務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已經構建起了全方位一體化服務的平台,也贏得了許多全球醫藥巨頭的認可。不過CXO是創新藥行業的服務方,疊代更新的速度需要比創新藥更快才能脫穎而出,這也是對整個行業提出的挑戰。
好在泓博醫藥始終不斷深化技術護城河的縱深,在研發投入上不斷加碼。2018年至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656.61萬元、1055.20萬元、1183萬元和1714.44萬元,復合增長率為37.70%。截至2021年末,公司員工總人數為820人,其中,研發技術人員為554名,占公司總人數的67.56%,包括受託提供研發服務以及自研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還通過採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的虛擬高通量篩選(VHTS)、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基於片段的藥物設計(FBDD)以及定量構效關係(QSAR),可以顯著縮短項目研發的時間,提高研發效率,進而降低成本。同時,公司應用人工智慧進行新藥設計,除可以大大縮短新藥的開發周期、有效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外,還能對藥物的活性以及安全性等副作用進行有效的預測。
本次成功上市,泓博醫藥擬募集資金47,706.89萬元,主要用於臨床前新藥研發基地建設項目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該項目落成後將幫助公司突破資源的制約,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外,泓博醫藥也在持續不斷地探索業務邊界,以「橫縱結合」的策略,橫向擴大現有業務產能的同時,在產業鏈縱向發展,搭建新的業務板塊,向著更廣闊的醫藥服務市場而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