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與格局重塑,這對於當前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穩預期、提信心、促發展,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已經並將繼續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是4月17日舉行的2023中國(上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的熱議話題。
出席本次峰會的領導和嘉賓有: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陳全世等。
此次峰會由汽車新銳全媒體聯盟主辦,全國20餘家汽車企業,60餘家汽車主流媒體,共計100人參會了此次峰會。
本次峰會得到了東風汽車公司、廣汽集團、江汽集團、神龍汽車、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廣汽本田、東風本田、一汽豐田、廣汽豐田、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廣汽傳祺、 東風猛士、北京汽車、東風風神、嵐圖汽車、廣汽埃安、極狐汽車等企業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
新銳汽車全媒體聯盟會長樊先榮在峰會致辭中說,中國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近兩年得到迅猛發展。尤其是在2022年,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持了爆髮式增長,全年產銷量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並且,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5.6%,高於2021年12.1個百分點。
她強調說:2023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進一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之年,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面對汽車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精準把握汽車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實現汽車產業的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是擺在中國汽車人面前的突出任務和嚴峻挑戰。如何問症把脈,把關定向,這是2023中國(上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姚景源在峰會主旨報告中提出,無論現在,還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汽車行業都將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在國家政策層面要進一步為汽車消費環境「鬆綁」,提振汽車消費信心。
他說:我年輕時期就參加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建設,也算一個汽車行業的「老兵」。我對中國汽車充滿了感情。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國際國內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巨大。但中國經濟在困難中保持正增長,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絕無僅有。這得益於我國具有健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尤其是外貿出口,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外貿進出口頂住多重超預期因素的衝擊,規模再上新台階,質量穩步提升。其中,汽車出口功不可沒。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去年汽車出口突破300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
這凸顯了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他最後呼籲: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為汽車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限行、搖號等制約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或管理手段,需要也應該得到進一步清理。
崔東樹在峰會上,用詳細的數據和深刻的分析,作了《2023年中國汽車市場分析及展望》的報告。他說:2022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占世界汽車份額的30%,而新能源車更占到60%的份額。這是中國汽車發展的主流和總趨勢。他特別提到,今年三月份以來湖北地區等多款東風燃油車開始進行「限時促銷」,並超預期的出圈。乘聯會在3月初判斷市場異常,已經迅速向相關部門提交了有關市場的判斷和國六B排放標準實施的靈活調整政策建議。他認為,中國對於汽車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標準在全球升級最快。此前我國對汽車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基本與世界同步,現在已經領先於世界,這也是我國貫徹「雙碳」目標的體現之一。他強調只要相關企業的國六A車型促銷完成,或相應庫存處理政策微調,廠家和經銷商的心態就會穩定下來,促銷潮將會平穩度過。他判斷本輪車市促銷已進入平穩階段,不會持續蔓延成為長期降價潮。
陳全世作為資深的汽車專家,在此次峰會上作了《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的產業鏈和碳足跡》的報告,他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邏輯分析,剖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困難與挑戰。他開門見山的指出:一是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究竟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階段?二是國家提出的「雙碳」目標,對環境的改善和各汽車企業將過一個什麼樣的「坎」?為此,他分析:首先整車價格競爭是汽車產業鏈轉型的陣痛之一;其次新能源車全面擠壓燃油車市場,燃油車全產業承壓,新舊競爭拉開決戰序幕;總體看新能源車快增長、缺利潤,燃油車缺增長、有利潤。新能源車成本仍然高於燃油車;再次新能源車品牌與影響力溢價上升,高品質新能源車可與合資油車價格競爭;新能源車陣營不斷擴大,競爭進入陣地戰,市場進入淘汰賽階段。他強調說,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是我國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代表了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具有極大的潛力和前景。
江淮釔為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汪光玉、嵐圖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博曉、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企劃部部長 趙東等,在峰會上圍繞本次峰會的主題「高質量發展與格局重塑」,分別介紹了本企業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戰略,分享了各自企業在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和市場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