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讓孩子厭煩、叛逆的一句話,很多家長天天在說

2023-06-25     丁香媽媽

原標題:容易讓孩子厭煩、叛逆的一句話,很多家長天天在說

大家平時帶娃,一定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吧?

告訴娃「不要亂跑,好好走路,不然會摔跤」,TA 還是跑跑跳跳,果不其然摔破了膝蓋

告訴娃「不要亂扔玩具,等下找不到了」,TA 還是到處亂扔,找不到就哭鼻子

……

不管說過多少次,孩子就是不聽、就是記不住。

娃「自食其果」受了傷,家長又心疼又生氣,順口就說出 「我早就和你說過」「我跟你說過多少次」「我剛剛才和你說過」……

這幾句話,真心不建議家長們經常對孩子說。

為什麼不能說?怎麼說才有用?我們請正面管教註冊講師、家有倆娃的萌媽給大家講講。

常跟娃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

起不到溝通作用,還增加負面情緒

我們跟孩子的溝通,要關注的不只是「信息傳達」,更重要的是「信息傳達的有效性」。

如果把有效的信息傳達分成 6 個階段,很多家長認為過程就是「我說了 1,孩子能做到 5 或 6」,實際上娃只能做到 2 🤷‍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家長反覆叮囑好好走路,娃還是跑跑跳跳了吧?

3 歲以前的娃,邏輯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對事情的因果聯繫尚不清晰,還不能完全把「不好好走路」和「摔跤」聯繫起來,大多都處在「寶寶聽了,但寶寶沒聽懂」的階段。

寶寶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受傷也非寶寶所願,家長明明也很心疼,卻在無意間來一句 「我早就跟你說過要好好走路,你就是不聽」,這對寶寶來說無疑是一記「重錘」,讓本就委屈的寶寶更加心碎,甚至越哭越崩潰。

大一些的寶寶,會對家長說話時的情緒更加敏感。

如果家長帶有明顯的嘲諷或者指責情緒,孩子就會在這種「語言 + 情緒」的雙重刺激下,被激發出負面情緒和反抗情緒。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娃可能會有「爸媽為什麼不來安慰我」「爸媽怎麼又生氣了」「就知道凶我」這類的想法,產生失落感和委屈感。

尤其是在遇到挫折的情況下,聽到爸媽說「我早就跟你說過」,難免產生叛逆心理,覺得家長嘮叨、讓人心煩。

產生這種情緒以後,即使孩子沒有表達自己的不滿,也不會把這項「教訓」放在心上,更不會將這段挫折的經歷內化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中。

長期負面的溝通方式

讓孩子不願再和家長交流

每個孩子與家長的相處和溝通,都是一個相互探索的過程,我們努力適應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在悄悄觀察我們的反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家長與孩子產生隔閡,從來都不是因為一兩句話造成的,這背後是長期的負面溝通方式所導致的。

舉個例子來說,當孩子想送媽媽一支花,給媽媽一個驚喜,卻不小心打碎花瓶時,很多不明真相的家長會脫口而出:

我早就跟你說過,花瓶容易碎不要玩,你就是不聽話!

家長可能沒有真的在責怪孩子,甚至在擔心孩子會被花瓶割傷,但無意識的一句話,語氣和說話方式可能導致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

這種溝通方式的問題就在於,不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而是以「負面情緒 + 主觀扣帽子 + 個人判斷」的溝通方式,言語中帶有明顯的情緒宣洩意味、指責意味,根本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發展。

因為孩子犯錯或遇到挫折時,更多時候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我們在孩子第一次打碎花瓶時,只顧著指責孩子,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孩子在再次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可能會選擇悄悄收拾殘局,即使是好意,也不敢跟家長表達。

孩子因為一次兩次的犯錯害怕被家長責怪或者取笑,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長此以往,遇到快樂或者困難,都不願意再和家長分享或者求助,這是每個家長都不願看到的。

放手讓孩子體驗危險和挫折

用積極的溝通方式幫孩子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不停地提醒孩子「好好走路」「好好吃飯」,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擔心,總是想要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孩子。

從挫折和失敗中總結經驗,也是孩子成長中寶貴的人生經歷。

我們不妨嘗試轉變觀念,在安全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體驗危險和挫敗,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間。 讓孩子體驗危險和挫敗的自然結果,往往會比家長的提醒更加記憶深刻。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一些溝通上的小習慣,建立更加積極的親子溝通方式,這樣即使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也會在家長正向的反饋中,吸收有益的經驗。

基於事實做好正面溝通,跟孩子建立積極的溝通氛圍

我們還是用打碎花瓶的例子,更好的溝通方式,可以參考這 5 個步驟——

1. 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媽媽看到花瓶被打碎了

2. 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這是媽媽最喜歡的花瓶,我很難過

3. 詢問孩子的感受:你是不是也很害怕,還擔心媽媽會罵你

4. 重申規則:花瓶是玻璃做的,玻璃製品都很容易碎,碎片會割傷手指,所以一定要和媽媽一起用

5. 提出解決辦法:下次如果還想插花,一定要叫媽媽幫忙

通過讚美和鼓勵引導孩子的行為,而不是過多地強調錯誤和過失

當孩子做對了事情時,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在孩子對自己的叮囑聽進去,做出行動的時候,比如第一次按時回家沒有在公園流連忘返,就可以對孩子進行獎勵,即使是一個大大的點贊 ,孩子也會加深記憶。

與孩子進行互動式的溝通,讓孩子參與到決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被重視。

例如在孩子摔跤時,可以問問他為什麼摔了?分析摔跤的原因,後果及如何預防,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說太多,更多的是引導孩子自己說,只需要對他進行肯定即可。

本文專家

湯維(萌媽)

合作專家

美國積極養育/ 正面管教註冊講師

蘇靜

審核專家

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策劃製作

策劃:美麗

監製: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80049cc0cc112f5362a7385a03c2e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