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2日 · 第一次廬山會議

2022-08-02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2日 · 第一次廬山會議

1959 年 8 月 2 日,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人民劇院舉行。

地點:

九江

類別:

政治

廬山會議舊址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1959 年 8 月 2 日,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人民劇院舉行。中央委員 75 人、候補中央委員 74 人出席會議,有關人員 14 人列席會議,毛澤東主持會議。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上個月 17 號,本系列講述了廬山抗日聲明發布的過程(見《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7日 · 廬山談話會與抗日聲明發表始末(下)》),文中寫道:「九江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舉足輕重的地位……近一百多年來,哪一天的發生的事件必然永載史冊?如果只能選一個日子,清末到民國期間,只能是 1937 年 7 月 17 日,這一天,蔣介石在廬山圖書館發表了抗日聲明。」

「清末到民國期間」一句,是筆者在報紙上發表時特別加入的。如果將新中國的歷史算進來,以上的總結或許就不能這麼寫了。抗日聲明是 1949 年前最重要的事件,1949 年後則是第一次廬山會議,前者是一個符號化的象徵,後者則是一個連續醞釀、變化的政治事件,它對國家政治生態所產生的影響,超乎尋常。

介紹這次會議的文章太多了,參與者的回憶錄也有很多公開發表的,這一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也基本清楚,本篇只做個簡單的敘述。

1959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講話 圖源:維基百科

第一次廬山會議分為兩個階段,1959 年 7 月 2 日到 8 月 1 日,是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8 月 2 日到 16 日召開了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前一個會議的議題是總結大躍進中的經驗,糾正錯誤。

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始時,主席說要將此次會議開成一個「神仙會」(見《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日 · 廬山上的「神仙會」》),一方面總結對大躍進的工作進行總結,另一方面也是讓大家來此避暑,暢談交流,過一段閒適的生活。

7 月 2 日,主席在講話中指出,總的形勢是成績偉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他要求與會者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前提下,總結經驗教訓,統一全黨認識。毛主席也承認大躍進存在問題,但問題是沒有搞好綜合平衡,國民經濟計劃有些問題。

7月10日,毛主席在會議中講話,談了形勢、團結等問題。強調總路線是正確的,從全局來看,成績與缺點錯誤還是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關係。「大躍進」的政策再次得到肯定,只是有些偏差罷了。

然而,在會議的分組討論過程中卻出現了分歧。部分同志認為,「大躍進」的方針是正確的,但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不能只講成績不講缺點,把缺點講透很有必要,只有如此,才能正確總結經驗教訓。

彭德懷「萬言書」(複製品)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2021年8月

7 月 14 日,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寫信給毛澤東,信中首先肯定 1958 年「大躍進」的方針是正確的,但接著指出了「大躍進」的問題:「浮誇風氣較普遍地滋長起來」、「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他建議系統地總結工作中的成績和教訓,進一步教育全黨同志,甚有益處。

7 月 16 日,毛澤東以「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書」為標題,將彭德懷的「萬言書」印發給與會全體成員,要求「評論這封信的性質」,他本人未對這封信做任何評論。會議便轉入對這封信的討論。在小組討論會中,少部分同志對「萬言書」表示支持,其中外交部長張聞天作了長篇發言,對彭德懷表示明確的支持,他從思想觀點、方法、作風上探討產生缺點錯誤的原因,強調「一定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光憑主觀願望,光憑政治上的要求」,希望改進黨的民主作風上,「使得下面敢於提意見」。

彭德懷「萬言書」(複製品)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2021年8月

柯慶施等一些高級領導人的對彭德懷、張聞天等人意見表示堅決反對,他們強調「大躍進」的成績是主要的,問題並不嚴重,應當鼓足幹勁,繼續躍進。他們向毛澤東提出「頂住這股風,不然隊伍就散了」,認為彭德懷的信是對著總路線和毛澤東的。

7 月 23 日,毛澤東在全體會上發表長篇講話,會議主題從糾「左」轉到反右。他說彭德懷的信是向党進攻,是右傾機會主義的反黨綱領。7 月 26 日,對彭德懷等人的批判明顯升級,批判內容由會議發言轉到包括清算「歷史舊帳」在內的全面揭發與批判。許多人在發言中指責彭德懷等人要在廬山掀起一場鬥爭,反對「總路線」。彭德懷等人在高壓之下不得不在小組會議上檢討。7 月 31 日、8 月 1日開兩次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認定彭德懷的信是「右傾機會主義」綱領,宣稱彭(彭德懷)黃(黃克誠)張(張聞天)周(周小舟)四人進行了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

毛澤東在彭德懷「萬言書」上的批示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2021年8月

8 月 2 日,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毛澤東在全會開始時的講話中說明,「右傾機會主義在向著黨,向著黨的領導機關猖狂進攻。」

8 月 2 日以後會議的進程和最後的決議,留待 8 月 16 日會議結束日再說。

從 7 月 2 日到 8 月 2 日,廬山會議從一個「神仙會」變成了打擊反黨集團的嚴肅而殘酷的政治會議。從糾左到批右,會議發生了大逆轉。如今,廬山會議被描述成為彭德懷為民請命,上書揭露了「大躍進」中的弊端,因而得罪毛澤東挨了批,並被撤職罷官的大冤案。這樣的總結是否準確?顯然,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彭德懷與毛澤東 圖源:鳳凰網

判別歷史的真實進程,絕不可以某些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憑證。越是重要的歷史事件,當事人參與度越高,越不可能有公正準確的回憶,反而會出現矯飾甚至作偽。其實,判斷史料的真實性有個最簡單的標準:邏輯與利益,即當事人為什麼這麼做?誰會得利?哪怕是當事人做了錯誤的判斷甚至矯枉過正,利益價值的判斷絕不會錯。「萬言書」如果被接受是什麼結果?換而言之,「萬言書」為什麼會出台?

在本次會議中,有很多事件並沒有被公開披露。比如,有回憶稱,8 月 2 日的八屆八中全會是臨時決定的。七月底,在彭德懷等人做了檢討後,7 月 31 日,毛澤東宣布會議結束。然而到了 8 月 1 日,準備下山的毛澤東突然改變主張,決定召開八屆八中全會,進一步批判、處理彭德懷等人,將他們打為反黨集團。

1959 年的廬山會議,沒那麼簡單,它的很多細節依然隱蔽在廬山雲霧中。1959 年的廬山會議,其實並不複雜,無論怎樣雲山霧罩,山還是那座山。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