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第一件「奢侈品」,搶不到了

2023-12-17     新周刊

原標題:冬天的第一件「奢侈品」,搶不到了

「一個人穿是尷尬,兩個人穿是顯眼包,一群人穿是引領時尚。」當年輕人發現,原來只需要百元以內,就能買一件五六斤重、貨真價實、禦寒能力似乎還能媲美羽絨服的純棉軍大衣,穿軍大衣便成為了引領潮流的「行為藝術」。

當「不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軍大衣更有性價比」的調侃口耳相傳,穿上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不只是在進行消費降級,更是在進行消費「抗議」。

作者 | 賈輝

編輯|草莓脆

題圖 |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當冬天的第一股冷風鑽進胸膛,讓人猝不及防地打了個寒戰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

要論每年冬季服裝永恆的熱門話題,三個字足矣:羽絨服,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個全民熱議的品牌。2020年,加拿大鵝的出現,一舉推高了羽絨服的價格;2021年,北面成了幾乎人手一件的「街衣」;2022年,迪桑特和滑雪一起在中國掀起熱潮。

誰也沒想到,風水輪流轉,今年這潑天的富貴潑到了軍大衣的頭上。

一群人穿軍大衣,至此已成藝術。(圖/網絡)

「一個人穿是尷尬,兩個人穿是顯眼包,一群人穿是引領時尚。」當年輕人發現,原來只需要百元以內,就能買一件五六斤重、貨真價實、禦寒能力似乎還能媲美羽絨服的純棉軍大衣,穿軍大衣便成為了引領潮流的「行為藝術」。

當「不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軍大衣更有性價比」的調侃口耳相傳,穿上軍大衣、花棉襖的年輕人,不只是在進行消費降級,更是在進行消費「抗議」。

軍大衣,今冬「頂流」

「誠心求一款能過冬的衣服,價位最好在1萬元以內、50元左右,在線等,挺急的。」當「國產羽絨服賣到7000元」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不少年輕人急了:「努力了這麼多年,我現在連羽絨服都買不起了?」

幸好,還有經久不衰的「東方時尚戰袍」——軍大衣——來保護年輕人的錢包。貨真價實的純棉軍大衣不挑身材、不挑臉蛋,甚至不挑錢包,均價50—80元,最貴不超過200元。即便按80元/件的價格來計算,一件7000元的國產羽絨服也至少能換87.5件軍大衣,難怪大學生們總是組團下單。

在影視作品中,軍大衣也很常見。(圖/《幸福像花兒一樣》)

一群大學生裹著軍大衣有說有笑地走進教室,是「早八人」的新晉儀式感;冬季運動會上,穿著軍大衣、花棉襖的方陣,總是回頭率最高的「時尚弄潮兒」;軍大衣還成了當代男大學生最好的「醫美」——勤儉、不炫富才是最大的美德。

某電商平台的數據顯示,今年軍大衣的銷量同比增長181%,是這個冬天當之無愧的「頂流」。有商家表示:「差不多一個星期,就賣出了往年整個冬天的銷量。」

除了價格實惠,軍大衣還讓年輕人覺醒了「顧客就是上帝」的身份,逐漸回歸「實用第一」的消費理念。比起「伺候」不能機洗、不能手洗、不能刮蹭的羽絨服,軍大衣顯然更「平易近人」。

軍大衣耐磨、耐髒的外層材質,穿起來絲毫不用擔心弄髒或刮破,即使真破了洞,棉花也不會輕易鑽出。出門能穿、睡覺能蓋的軍大衣,洗完手還能當毛巾擦手,穿完一個冬天,髒了直接丟掉也不會心疼。

軍大衣,成為一種時代的標籤。(圖/《夢中的那片海》)

對不少南方人而言,不算普遍的軍大衣大多只存在於銀幕里的北方故事中。軍大衣在北方街頭隨處可見,但在廣州甚至很難找到一家賣軍大衣的線下門店。

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偉盛卻和軍大衣有著特別的緣分,「2008年的冬天,是軍大衣『救我一命』」。那時候,羽絨服在南方還是不那麼普及的「奢侈品」——「0℃以上的冬天,棉襖捂一捂、腿抖一抖就熬過去了。」

「那年出奇地冷,我爸拿出壓在衣櫃底部多年的軍大衣,我穿著看電視,把手揣到袖子裡,腿也不抖了,那時候覺得真暖和。」最近軍大衣上熱搜,偉盛才發現軍大衣這麼便宜,但如今家裡有好幾件羽絨服的他,已經不再需要軍大衣了,「軍大衣真的太重了,就像加了一排扣子的厚棉被」。

市場上的軍大衣,質量參差不齊,差評連連——「到處都是線頭」「面料太差」。(圖/購物平台截圖)

某種程度上,軍大衣可以抗凍,但不多。在真正極寒的戶外環境里,軍大衣的保暖性能其實並不突出。網友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軍大衣後來被淘汰是有原因的,在東北大風雪裡這玩意兒就像一層紙。」

為了測試軍大衣的抗凍能力,有視頻博主特地穿著軍大衣到白雪皚皚的東北雪鄉,得出的結論是:實用性略低,軍大衣更適合拍照打卡,保暖還得靠羽絨服。

穿上五六斤重的軍大衣,就像裹了一床棉被出門,再加上厚厚的積雪,可謂寸步難行。更何況這「棉被」,還有點漏風——均碼的軍大衣,不一定合身,寬鬆的袖口,呼呼往裡鑽風;沒有紐扣的下擺,飄蕩起陣陣寒風。

我們穿的,不是同一件軍大衣。(圖/《西出玉門》)

然而,小小的缺點並不妨礙「時尚是個輪迴」這個規律在軍大衣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20世紀80年代以前,軍大衣就是每個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國民大衣」。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羽絨服等服飾的出現,軍大衣才逐漸淡出主流服裝市場,卻依然活躍在各個寒冬的影視劇組、登山租衣鋪等場景

軍大衣不可撼動的實用性和超高的性價比,成為它長盛不衰、時不時掀起熱潮的「軟實力」。狂歡式熱潮過後,軍大衣也許不會火很久,但「實用先行」的消費理念看來會成為持續時間更長的風潮。

羽絨服「刺客」,讓人汗流浹背

年輕人的嘴再硬,也無法撼動一個事實:除了便宜,又厚又重的軍大衣,顯然比不上輕盈又保暖的羽絨服。即使是在材料工程學高度發達的21世紀,人們也還沒找到同等單位重量下保暖效果比鳥類絨毛更好的人造材料。

氣絨服、搖粒絨、熱皮等「革命性材料」掀起的小風小浪,暫時還無法撼動羽絨服在寒冬不可替代的保暖性

8.5萬人參與的投票中,77.6%的網友認為羽絨服「比較貴,超出預算」。(圖/網絡截圖)

12月的廣東,依舊「入冬失敗」。蘇蘇翻出了塞在衣櫃深處的短袖,吹起了電風扇,在手機上挑選羽絨服,「聽說12月中旬有今年最強寒潮,會斷崖式降溫」。

不少線下的服裝門店,都將羽絨服、大衣等放在更顯眼的位置,穿著短袖挑羽絨服,成為廣東的一道獨特「風景線」。預算1000元左右的蘇蘇,發現自己最後只能選擇優衣庫,「也不是買不起,只是覺得不值得」。

「羽絨服越來越貴」不是大眾的錯覺,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2015年到2020年間,中國的羽絨服均價已經從438元升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價格更是突破了1000元,2000元以上的占比接近70%。

留給你買羽絨服的時間不多了。(圖/《小森林 冬春篇》)

根據中國羽絨工業協會信息部主任祝煒的建議,一般厚度的短款羽絨服充絨量為130克左右,中等厚度的為 180 克左右,適合北方冬日戶外穿著的羽絨服充絨量要在180克以上。

均價四五百元的羽絨服,充絨量大多在130克以下,比較適合冬季溫度在0℃以上的南方。而對於動輒零下十幾二十攝氏度的北方,則需要購買充絨量更高的羽絨服才足夠保暖,這也意味著價格至少在千元以上。

前不久,波司登羽絨服均價升至1600元的話題登上熱搜。其實早在2021年,波司登財務長兼副總裁朱高峰就曾公開表示,集團整體的羽絨服平均價格已升至1600元,未來三年均價將增至2000元,主要銷售價位在1500—1800元之間。

下樓丟個垃圾都能撞衫的波司登羽絨服,雖然早已「濫大街」,但動輒兩三千元的價格,顯然不那麼親民。

網友整理的羽絨服鄙視鏈,處於「腰部」的波司登已經讓不少人「高攀不起」。(圖/@靳老師想開了)

「仔細想想,買一盒感冒藥才二十來塊錢,還是買感冒藥划算。」「一個月工資四五千元,一件羽絨服七千多元,我還不如在家躺幾個月,等天氣暖和了再去上班。」千元內的預算都買不到一件心儀的羽絨服,年輕人只能選擇「擺爛」——不買了!

追逐高端化的羽絨服品牌,雖然通過「時尚設計」「品牌聯名」「明星代言」「原創科技」「航空材料」等方式實現了溢價,卻沒有意識到連年上升的價格已經逐漸超過了消費者的心理預期。

畢竟想要挑一件足夠溫暖過冬的羽絨服,不應該只盯著品牌、價格、設計,而要學會看水洗標。影響羽絨服保暖程度的,只有三個因素:絨子含量、充絨量和蓬鬆度。這些全都清楚地寫在水洗標上。2022年4月正式實施的《羽絨服裝》標準,將「含絨量」修改為「絨子含量」,對填充羽絨的品質要求更嚴格。

羽絨服的絨子含量越高越好,最高為95%;充絨量克數越大越保暖;蓬鬆度大於800即為高品質羽絨,目前最高為1000。你購買的是功能,還是噱頭?(圖/網絡截圖)

買羽絨服前,你首先應該想清楚的問題是:究竟你需要的是一件「在隆冬,我身上有個不可戰勝的夏天」的保暖羽絨服,還是一件能賺足旁人目光的「奢侈品」?

擁抱軍大衣的年輕人,想通了

為了買到心儀的羽絨服,蘇蘇最後聯繫了一個在優衣庫工作的老同學,用六折的員工價買到了原價1299元的長款羽絨服;偉盛那件充絨量292克的羽絨服,300多元就到手了,「反季購羽絨服,再加上斷碼清貨,性價比很高」;還有不少人盯上了高校羽絨服,高達500克的充絨量,只需要千元以內,雖然「鴨子味」有點重,但至少價格比牌子貨香。

錢包守住了,羽絨服到手了,他們才是真正的贏家。

清華、北大、中戲、北電等北方高校,會推出帶學校logo的羽絨校服。(圖/北大文創小程序截圖)

韓劇《小小姐們》中,金高銀飾演一個家境貧苦的普通女生吳仁珠,當她被問到「如果你有錢想買什麼」時,她的回答不是市中心的豪宅或者奢侈品包包,而是一件冬季大衣。

「冬裝很容易看出一個人貧窮與否,夏天勉強還能穿得跟別人差不多,但冬裝太昂貴了。」將消費能力與財富、成功、快樂等掛鉤,無疑是消費社會最大的「陰謀」。

英國社會學家、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中指出,在當今的消費者社會,「新窮人」並不是在生存意義上活不下去的窮人,而只是「有缺陷」的消費者,因購買力不足、消費不足造成的精神「貧困」。

當「消費者」成為人的首要身份,快樂、價值感、社會階層和自尊等標準,很大程度將取決於消費能力和消費體驗。事實上,我們無法成為消費市場最渴求的那種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完美消費者」,我們也不會是。

消費中的攀比是無止境的。(圖/《小小姐們》)

幸運的是,不少年輕人已經從消費主義的幻夢中清醒過來,大眾消費的關注點,重新回歸產品質量或體驗感受本身,貨比三家、尋找性價比更高的「平替」成為大勢所趨。

選擇軍大衣的年輕人,拋棄了標籤,找回了生活。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1] 軍大衣之前,羽絨服之後丨濟南日報

[2] 羽絨服上沒有這幾個字,再便宜也別買!丨科普中國

[3] 月入上萬,仍然攢不下錢?消費主義是如何異化出「新窮人」的丨靠譜講書App

校對:賴曉妮,運營:嘻嘻,排版:陳澤昕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79e7134b5fc78a6f0100abc9a6b32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