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氣象台預計,近期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持續偏低。受新一股較強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氣溫下降4~8℃,多地經歷了「今冬最冷白天」。
寒冷的冬天,有一種特有的傷害叫「凍傷」。凍傷後的皮膚不僅又紅又腫,還會讓人痛癢難忍,甚至留下瘢痕。
1、凍到什麼程度算「凍傷」
人體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等調節著產熱與散熱,保持著體溫的相對穩定。
身體的這種調節是有限度的。當環境溫度過低且持續時間長,在寒冷刺激下,血管發生持續、痙攣性收縮,血流量減少。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會進入「受損」狀態,出現凍傷。
一般來說,凍傷分以下四個度:
一度凍傷
即常見的「凍瘡」,皮膚淺層凍傷,傷及表層皮膚,受凍部位皮膚紅腫充血。
凍瘡好發於手足背、足跟、指趾、耳廓及鼻尖等處,主要表現為暗紫紅色水腫性斑塊或結節,受熱後瘙癢、灼痛,會在氣候轉暖後自愈。
二度凍傷
傷及真皮淺層,皮膚紅腫,會有大小不等的水皰,皰內可為血性液,深部可出現水腫,劇痛,皮膚感覺遲鈍。
三度凍傷
在皮下發生的凍傷,皮膚顏色會從蒼白變成黑褐色或紫褐色。傷後不易癒合,除了可能留下瘢痕之外,還可能長期感覺過敏或疼痛。
四度凍傷
比較嚴重的凍傷可能凍到肌肉、骨骼,甚至使肢體壞死,還有可能出現全身性凍傷,嚴重者會造成突然的心臟停止、猝死。
2、身體3個部位更易凍傷
冬季常見的凍瘡,常發生在身體血液循環較差的「末梢」。身體這3個部位尤其需要預防:
耳朵
除了耳垂有脂肪組織可以保溫外,耳廓其餘部分只有很薄的皮膚包著軟骨,裡面的血管非常細微,保溫能力極差。
在寒冷的戶外,可以佩戴柔軟的耳包、帽子,避免耳朵暴露在外。如果因戴帽子或耳包造成耳部出汗,注意及時擦拭。
手部
冬天穿衣服時,如果袖口太緊,易造成血液循環不暢,導致末梢循環不良。
冬天穿衣服不要太緊,手腕不能被勒出紅印,以能伸進一根手指為宜;如果怕冷,可以選擇在袖口有針織收口的服裝;長時間在戶外活動時,可在手部塗抹護手霜保護。
腳部
鞋子並不是越緊越保暖。過緊的鞋子易使末梢血液循環不暢,雙腳更容易感覺寒冷。
鞋子、襪子和鞋墊要合適,保持乾燥。鞋襪大小鬆緊要適宜、透氣性能要好。鞋子最好選較為寬鬆的,並注意鞋帶不要系得過緊。
3、凍傷後這些事情不能做
預防凍傷,首先要避免在寒冷環境中暴露時間過長。除了防寒,還要防濕、防風。
水的導熱性是空氣的20倍,空氣濕度大時容易引起凍傷;風會加速空氣流動,破壞保溫層,加速熱量散失。
凍傷後不能烤火、用雪搓
寒冷刺激之後,如果立即烤火或將凍傷部位直接靠近取暖設備,會讓血管快速擴張,對已經形成了局部淤滯、腫脹的皮膚無疑是又一重打擊。
用雪或冰水揉搓,也會加重組織損傷。如果已經凍傷,可採取以下辦法處理:
儘快轉移到溫暖場所,溫度以20~25℃為宜,迅速去除寒冷潮濕的衣服;
將凍傷部位浸入38℃~40℃溫水中復溫,避免受壓,半小時左右皮膚顏色恢復正常就可以了;鼻子、耳朵等不能浸泡的部位,可用溫水持續淋浴或濕敷;
可適當補充熱量,口服熱奶、熱豆漿等飲料。
復溫時千萬不要用火烤或用溫度很高的水,皮膚麻木時感覺不到冷熱,容易燙傷。
皮膚復溫後,可能變紅、刺痛。如疼痛加重或膚色青紫等,應及時轉送醫院治療。
濕冷地區更容易凍傷
凍傷並不是只發生在寒冷的東北地區,江南地區反而比北方更常見。
冬季江南地區濕度較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濕冷」,水的導熱性比空氣更好,身體散熱更快。
此外長江流域地區一般沒有暖氣等設備,皮膚長時間處於濕冷環境下,更易發生凍瘡。
喝酒不能防止凍傷
有人說「喝酒取暖」,但大量飲酒反而會造成迅速的失溫,血液循環過快導致散熱加快,同時醉酒後人的意識容易迷糊,增加了發生意外的可能。
長期在露天環境工作的人,可佩戴手套、口罩、帽子、圍巾等。還應加強鍛鍊,促進機體血液循環。
嚴重凍傷需要及時去醫院,處理凍傷要到「燒傷科」就診。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高齊 責任編輯:張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