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分的女性影片,撕破華人家庭「虛偽」的和諧與平靜

2023-02-25     溫柔養惡狗

原標題:豆瓣8.4分的女性影片,撕破華人家庭「虛偽」的和諧與平靜

近日,劉亦菲試鏡《花木蘭》的視頻片段刷爆網絡。視頻中,劉亦菲純素顏出鏡,全英文台詞重現古詩句,表情非常可愛靈動。

華人女星能在好萊塢有如此C位閃光,真是難得。其實較早前就有華裔女性題材的電影佳作,成功打入好萊塢主流電影市場。其中的經典之一,就是由王穎執導,溫明娜、周采芹、俞飛鴻、盧燕、趙家玲、鄔君梅等一眾傑出亞裔女演員主演的,於1993年在國外上映的電影《喜福會》。

本片改編自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同名暢銷小說。電影敘述線清晰、明了,講述了四位解放前夕從中國大陸移居國外的母親和她們國外出生成長的女兒之間的情感牽絆。與大家所熟知的李安家庭三部曲,《推手》(1991)、《喜宴》(1993)和《飲食男女》(1994)比較起來看,兼為本片編劇的譚恩美,是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從女性的角度,以母女為主題來表達東西方倫理文化差異的衝突與融合的。

這部作品有一半是西方俯視的距離美,還有一半是東方輪迴旋渦的夢幻美。而影片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思想,也為它贏得了當年國外國家評論協會獎十佳電影榮譽,並獲得第48屆國外電影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

祖母,母親,女兒,外孫女

電影先是從老婦人旁白描述的天鵝意象開始,定義了中國女人身上所特有的東方柔美與堅強。然後故事展開,在一次國外華裔家人朋友相聚的喜福會上,以菁妹母親吳蘇圓的遺願為主線,畫面依次進入了8個女人的回憶中。

從她們各自的故事裡,觀眾可以看到中國女人波瀾起伏的命運,以及三代母女之間的恩恩怨怨。這其中,母親們需要面對時代動盪下無法自保、封建傳統對女性婚姻自由的束縛、男權對女人物化輕賤以及女人失勢無助等困境,直至成功走出並在異鄉重組家庭,有了新開始;而女兒們需要在血脈塑造的命運相似性下,在迥異於中國傳統的國外社會文化中,與母親與現實相碰撞所發生的衝突、融合。影片最後,以喜福會東道主菁妹在上海與同母異父的姐姐們相聚的溫情,點明了母女的聯繫在一個女人的成長史詩中,若鴻毛般舉足輕重。

媽媽的話,聽還是不聽?

周杰倫《聽媽媽的話》,是子對母的坦白,不是母女間。相比而言,母女之間更能覺察到彼此生活中的細微改變,而且因為性別相同的緣故,母親也傾向於選擇女兒作為自己的投射。影片中四對母女之間的矛盾,或多或少是因為女兒們需要擁有個人的空間。她們一邊聽話一邊反抗,尋找著自己的生命成長出路。有的女兒會在自己嘗到做母親的滋味後,重新修復上一代母女之間的不完美。

1、希望和善良:母親吳蘇圓和女兒菁妹

她說:「到了國外,我就要生個女兒,她會很像我......她將應有盡有,不會煩惱不會憂愁。她會領略我的一番苦心,我要她成為一隻比期望中還要好上一百倍的漂亮的天鵝。」

希望,是母親吳蘇圓背負了一生的重量。當年戰爭逃亡時,正因為她放棄了希望,才丟失了雙胞胎女兒。幾十年來,母親一直牽掛著不知是死是活的她們,只能把餘生的希望都轉移給了在國外出生的女兒菁妹。對吳蘇圓來說,一道拿手菜被稱讚「一流」才是最好的,而自己的女兒也得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才是圓滿的。但這對菁妹來說太過沉重。不了解母親苦衷的菁妹,反抗著與「高期望」一併而來的「約束」,嚮往著國外人所崇尚的獨立自由。

母親死後,菁妹從母親的喜福會好友林多、鶯鶯、安梅三位阿姨和父親口中,才更理解了母親,明白了她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重要。雖然小時候放棄鋼琴,長大後事業平平,菁妹迷茫、碰壁,似乎處處不如林多阿姨的女兒韋弗里,但也只有母親才能看到自己的特別之處,而且是母親一直用自己在默默地付出,支持並疼愛著著自己。

吳蘇圓從菁妹選擇所有人挑剩下的壞螃蟹的細微行為,看出了女兒的善良。母親明白,在國外資本社會的果斷競爭環境下,女兒的優柔善良會增加她做事成功的難度。但不管如何,有希望在,那一切就還有希望。

2、堅強有主張:母親林多和女兒韋弗里

母親是最懂女兒的人,女兒是母親的榮耀。曾經與大戶人家定了娃娃親的林多,是媽媽羨慕的有福氣的女孩,而贏得象棋冠軍的韋弗里,也是林多炫耀的資本。

這對母女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她們的第一次婚姻都是因為自己的母親,但也都是為了自己,違命地有了第二次婚姻,實質性地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足智多謀的林多,逃離了無愛的封建婚姻,在國外組建了新的家庭。聰明的小女孩韋弗里,本打算以放棄象棋來要挾母親林多,卻不敵林多的強勢,反而至此失去了母女間的親密聯繫。韋弗里再也不能夠獲得像以前那麼多的注意和讚許了,即使成年後選擇無愛的華裔婚姻,也很難取悅母親。自尊受傷的韋弗里,並沒有依賴於母親的從屬位置,而是選擇走出了國外華人社區。她事業有成,還擁有了白皮膚黃頭髮的丈夫,一起撫育她與前夫所生的女兒。

林多和韋弗里之間的母女和解,緣於一次坦率的溝通,林多終於鬆了口表示認可女兒的選擇,韋弗里的內心也才鬆了口氣,冰釋前嫌,重新與母親親密起來。她們之間斷了的線,在互望的眼神里連上了。

雖然女孩得聽媽媽的話,但女性的成長需要離開母親,融入新的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女性成長,彼此差異大。女兒所受的主要影響其實並不是由父母直接帶來的,而是通過同伴的影響。少年的她們,在中西、新舊的夾縫矛盾中學習成長,而只有成為國外社會中的個體後,才能夠進入以自己為母體的家庭,延續下一代的生命。

女性的價值,得靠自己去發現和爭取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著作中提到「成年女性會尋找到其自身價值,讓自己漸漸變得重要。但在搖搖擺擺從女孩過渡到女人的過程中,她需要別人來幫她決定自己的價值,這其中沒有誰的影響比得過她母親。」

3、自尊自愛:母親鶯鶯和女兒麗娜

年輕的時候,鶯鶯眼裡的中心是丈夫,心裡重要的是兒子。但很快她就發現,自己所愛的男人只是利用女人的感情實行著生活的綁架,婚姻里充滿謊言和欺辱。

在上個世紀的舊社會家庭中,女人附屬於男人,鶯鶯遭受丈夫的輕賤使得她無力直面抗爭。因為仇恨,失去理智了的她失手淹死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拿自己最寶貴的報復曾經所愛的,這成了鶯鶯一生的痛。她曾經很多年都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沒有力量傳遞女兒麗娜靈魂,那種受人哺育、有同理心的愛,麗娜強烈渴望從母親那裡得到,卻未能如願。

這份空洞成了麗娜致命的缺失,她無法衡量愛是什麼。接受國外教育成長的麗娜,與丈夫以財務支出均攤,共享著男女的「平等尊重」,即使他的收入高出她七倍以上,即使自己不吃冰淇淋也出了一半的錢,即使......

看到女兒即將成為下一個類似自己的」犧牲「,母親鶯鶯一下子驚醒,在一切還不太晚的時候,終於放出了一直潛藏在心中的那隻兇猛的老虎,指引女兒麗娜走出那口棺材似的婚姻墳墓。這才是女人最有力的憤怒,最有希望得到愛的爭取。

4、勇氣和吶喊:母親安梅和女兒羅絲

在安梅看來,自己的母親活得太沉默,書香門第給了她太多禮教束縛。守了寡被誘騙懷了身孕,沒人相信她的委屈,反而被踢出家門,她卻無法給自己辯白;二婚當了四姨太,親生的兒子被掌權的三姨太搶走,她卻卑微著求生;她沉默著一直到死,才為自己的女兒安梅爭取到了更多的希望。那一天的到來,也是安梅學會吶喊的時刻,是母親給了她勇氣和力量。

幾十年過後,年老的安梅竟然在自己女兒身上,看到了母親的影子。女兒羅絲在國外丈夫的顯赫家族面前,彎低了女人的尊嚴,和她祖母一樣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女人對男人乞求討好,反而使得自己的付出變得廉價,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在一切還不太晚之前,被母親點醒的羅絲終於學會了說「不」,爭取到了婚姻主動權,找回了女人的自信。

被俯視不一定就是絕對的弱勢

東西方文化的距離感,像極了母女之間,有著強弱的對抗,還有著因為時代、成長環境的不同所帶來的疏離陌生感。但若是有一種聯繫在,彼此還是會在恰當的時機,打破隔閡,達成和解。在《喜福會》中母愛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更重要的是母女理解與溝通的橋樑,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樑。

中國式的母愛有著天鵝羽毛一樣的希望,深深地印入了女兒們骨髓血脈的深處,成了看不見的姐妹,伴隨著今生,一代代傳遞。而女人的生命,像大樹一般生長著,自然輪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7872426a4ce343b99c13c7787dd25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