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象看復讀機本質——《是,大臣第3季》

2022-08-18     妙看影視

原標題:透過現象看復讀機本質——《是,大臣第3季》

今天聊聊英劇《是,大臣第3季》。

片名Yes Minister Season 3 (1982),別名遵命,部長 / 部長大人(台)。

《是,大臣》第三季中詹姆斯·喬治·哈克大臣(James George Hacker)繼續和漢弗萊·阿普爾比爵士(Sir Humphrey Appleby)鬥智斗勇,順帶著可愛的伯納(Bernard)在旁邊冷冷吐槽。

哈克大臣代表的是職業政客,阿普爾比和伯納代表的是職業公務員,兩方根本利益不同,但也因為身處同一個部門而在宏觀上處於利益共同體。雙方除了較勁外,更多還是以把自己的蛋糕做大為根本。

在編導的帶領下,觀眾們得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話看起來匪夷所思,細細一想卻都是話糙理不糙。

隨意摘幾句對話都是經典,這裡說的都是英國。

「如果政府不行善,那它的目的是什麼?」

「大臣,政府不關乎善與惡,只關乎治與亂。」

「公務員工作三原則:越拖延越高效,越費錢越便宜,越秘密越民主。」

「規劃調查員不是獨立的嗎?」

「是的,大臣。當然,火車也是獨立的,只要鋪好軌道,他們照樣跟著走。」

「反正工業部長也整天做無用功。」

「教育部長沒教養。」

「就業部長該失業。」

「算了,我們只好絕不鬆口,反咬回去。」

「如果您不鬆口的話就沒辦法咬回去。」

《是,大臣》第三季最後一集長達1小時,而且可能是電視史上唯一一個同時作為系列結局、聖誕特輯、系列組合故事過渡集、後續系列試播集的劇集了。

漢弗萊·阿普爾比爵士經過舉薦,首先接任首相秘書,入駐唐寧街10號,緊接著首相宣布下台,黨內繼續推選一個新首相。

在兩個黨內候選人相互比爛的情況下,走中間路線的詹姆斯·喬治·哈克撿了個大便宜,成功當上了首相。當然,哈克不忘帶上伯納,繼續做自己的私人秘書。

這樣,三人的故事將在《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中繼續上演。

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說起來以史為鑑,而實際上都是在不斷重複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當年《是,大臣》就表現出預言特質,吉姆·哈克突然崛起為新首相的過程頗為戲劇化,但幾年後現實世界給出了印證,1990年約翰·梅傑(John Major)撿漏當選英國首相,和哈克當上首相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不限於此,《是,大臣》揭露的政府運作「內幕」未來被不斷提及、驗證,劇中一針見血地揭開政府運作真相。

所謂為民服務只是利益集團斂財的幌子,民主監督、新聞監督也只是利益交換的籌碼,不論哪個人都可以被收買,出價者只要能夠找准核心利益進行交換,就能把對方拿捏地死死的。

嘴巴跟著屁股走,每個人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的行為。政客關心的是選票,公務員關心的是自己的收益,雙方會用各種手段粉飾自己的行為,而本質則不會有絲毫改變。

《是,大臣》的編劇里就有在政府工作的顧問,因此劇中的很多故事都是基於真實事件,並不是憑空想像的。

例如,在第三季第4集《道德維度》就源自真實事件,哈克他們去了一個禁止飲酒的阿拉伯國家,於是這些酒鬼在大使館裡設立了一個「交流室」,在裡面存放酒水,時不時地溜進去喝一杯。真實情況發生在1978年他們出訪巴基斯坦的時候。

《是,大臣》當年播出時好評如潮,英國議員甚至會為了回家看劇而翹班早退。

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與新聞秘書伯納德·英厄姆(Bernard Ingham)同樣也是本劇的鐵桿粉絲,還一起為該節目寫了一個小段子,並邀請劇中兩位主角保羅·愛丁頓和奈傑爾·霍桑一起出演,在節目中大家一起談論她廢除經濟學家的想法。

然而,保羅·愛丁頓和奈傑爾·霍桑並不想出演,但還是被迫參加節目……

問渠哪得清濁五色各異,

透過現象看復讀機本質。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5b16e16a94dc455d929c8677a4f8c31.html